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对照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后处理组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h、3h及6h抽血进行血清ALT、AST活性及TNF-α表达测定,免疫组化测定肝脏NF-kB活性及ICAM-1的表达。结果 与SO组比较,IR组及IPC组再灌注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增高,肝脏NF-kB活性明显增强,TNF-α和ICAM-1表达也随之增加;同IR组相比,IPC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NF-kB活性及TNF-α和ICAM-1表达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抑制再灌注早期NF-kB的活性,降低了TNF-α和ICAM-1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均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二者发病率均较低,前者为3/10万,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后者为(1-2)/10万。CMML现归属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的范畴。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相关临床因素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对420例肝内胆管结石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合并肝病、胆道感染病程等.对80 例疑有胆管癌者,术中于胆镜下钳取结石部位胆管炎症粘膜组织或切除肝脏标本,进行DNA 含量及Agnor 颗粒计数分析.结果 年龄>50 岁,合并丙肝或乙肝、肝硬化、胆道感染史>10 年的47 例患者发现胆管癌7 例(14.8%).DNA 含量及Agnor 颗粒计数:单纯增生与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高、中、低分化胆管癌均数逐渐升高.单纯增生组与轻度非典型增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是反复炎症刺激原胆管上皮增生、化生原癌形成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5.
肝内Ⅰ~Ⅲ级胆管切开整形肝肠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行肝内Ⅰ~Ⅲ级胆管切开整形,肝肠Roux-en-Y吻合术对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胆总管上段切开探查证实胆管狭窄后,沿肝下缘分离肝门板,显露左右肝管及汇合部,切开狭窄段,配合术中胆镜取石,对切开胆管进行整形缝合后与空肠上端Roux-en-Y侧侧吻合。结果 本组15例病人术后均获一期愈合,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退,结石全部取尽。结论 合并肝部分切除的肝内Ⅰ~Ⅲ级胆管切开整形是完全可行的,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是解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狭窄的较为彻底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比腰麻和局部麻醉下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围手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BS)的变化.方法:将实施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40例按病因配对分为腰麻组(SA组)和局部麻醉组(LA组),SA组和LA组患者分别在腰麻和局部麻醉下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分别于术前、术毕和术后6h采血测IL-6、TNF-α、hs-CRP、BS,记录患者切皮时、进腹后和术毕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毕血清IL-6、TNF-α、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LA组术后6h血清IL-6、TNF-α、hs-CRP升高(P<0.05).与LA组比较,SA组术后6h血清IL-6、TNF-α、hs-CRP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毕、术后6 hB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组患者比较,SA组患者手术切皮时、进腹后、手术结束时VAS评分低,手术时间短(P<0.01).结论:与局部麻醉比较,腰麻下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可明显减轻患者围术期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IL-6、TNF-α、hs-CRP的产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PG)E1对血吸虫病家兔肝脏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内源性干扰素(IFN)γ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14只家兔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其中7只家兔于感染后60d开始静脉应用PGE1 2.5μg·kg-1·d-1至120 d.观察虫卵肉芽肿数量和面积,原位杂交方法检测IFN-γ表达,苦味酸天狼星红检测胶原纤维总量.结果血吸虫病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胶原纤维含量增加(71.66±13.59);外源性PGE1可以明显降低肝脏胶原水平(13.38±4.24),与模型组比较,P<0.01.IFN-γ积分光密度由模型组0.105±0.024升高到治疗组0.438±0.076(P<0.01).结论PGE1可以通过上调IFN-γ表达,有效地降低血吸虫病家兔肝脏胶原纤维生成.  相似文献   
48.
原发性肝癌置管后装^192Ir近距离放射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人静息态功能MRI (rs-fMRI)的脑功能连接(FC)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IBS-D病人24例及正常对照(NC)组23例。IBS-D病人接受“调神健脾”针刺法治疗6周(3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严重程度评分(SSS)、生活质量量表(QOL)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病情及针刺疗效。NC组仅于纳入当日行rs-fMRI检查,IBS-D病人分别于纳入当日和针刺治疗6周结束后48 h内行rs-fMRI检查。在自动解剖标记(AAL)脑区模板上选取双侧岛叶,扣带回(前、中、后部),杏仁核及丘脑为种子点,构建其与全脑各脑区的FC。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NC组及治疗前后IBS-D病人的FC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事后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对IBS-D病人治疗前后的差异脑区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IBS-D病人经针刺治疗后较治疗前的SSS、HAMA 评分下降(均P<0.05),QOL评分升高(P<0.05)。与NC组相比,治疗前IBS-D病人的左侧岛叶-右侧颞中回、左侧中扣带回-右侧颞极颞中回脑区的FC增强(均P<0.05);治疗后,上述FC均减弱(均P<0.05)。与NC组相比,治疗后右侧前扣带回-小脑蚓部3区的FC增强(P<0.05),左侧杏仁核-左侧中央后回的FC减弱(P<0.05);而治疗前上述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BS-D病人的右侧前扣带回-小脑蚓部3区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1, P=0.027),左侧杏仁核-左侧中央后回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6, P=0.025)。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变IBS-D病人与内脏疼痛、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FC,且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为探讨和提高经皮胆囊镜及术中B超配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I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术中B超或术后B超引导配合硬质胆囊镜多途径入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结果:术中B超引导下胆囊镜多途径入路取石171例、体外普通探头引导下取石201例。本组327例,其中总的结石取净率为99.2%。全组病例无并发症,随访15个月至6年,无症状及结石复发。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胆囊镜多途径入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