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正胆道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因易合并感染或梗阻,常导致较严重的临床后果,需得到临床医生的格外重视。老年病人因身体抵抗力差,是胆道感染或肿瘤的好发人群,且病情进展较快、病情较重,需要起效快并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由于老年病人一般身体状态的限制,有很多治疗方式并不适合老年病人,尤其是某些病情比较急重的病人,此时,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操作简便、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体现出了特殊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并发假性动脉瘤出血,临床并不多见,但因发病急、出血量大,内科保守治疗和传统的外科处理预后均较差[1-3].及时诊断并治疗假性动脉瘤出血对降低PD术后患者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有着重要意义.本科近年来采用介入栓塞治疗PD后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出血患者7例,取得了一定的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平扫11例,增强扫描8例,MRI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结果:5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部,3例位于胰腺尾部。呈球形或类球形,边缘规则;最长径3.4~11.5cm,平均6.9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4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3例有钙化。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持续性充填,延迟期乳头和囊性部分显示更明显。MRI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出血在T1WI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含有乳头状结构、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物,认识其特征性表现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CT诊断高位急性阑尾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高位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探讨CT诊断高位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和临床、CT随访证实的高位急性阑尾炎21例.采用16排CT扫描机进行急诊腹部平扫检查,扫描范围分别为上腹、上中腹、中下腹和全腹.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21例中,14例(14/21,66.6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胆管金属支架植入后胆管内皮随时间的增殖规律.方法 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的途径于犬胆总管下段植入支架,随机分配入1、3、12、24个月4个时间组,分别取支架上段及支架覆盖段胆管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胆管内皮PCNA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通过HE染色测量支架覆盖段胆管壁厚度,比较不同位置胆管内皮增殖水平的差异,比较相邻时间组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增殖活性及胆管壁厚度的差异,采用两随机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8只实验犬建模成功.免疫组化及病理结果显示各时间组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支架上段(P<0.05);支架覆盖段胆管内皮的增殖活性及胆管壁厚度在支架植入后1个月内明显增高(P<0.05),之后经过一个相对的增殖平衡期,在支架植入后3~12个月期间再次逐渐增高并维持高增殖状态(P<0.05).结论 胆管金属支架能够诱导胆管内皮增殖,这种增殖活性在支架植入后3~12个月之间逐渐显现并加强,并在支架植入12个月以后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Bcl-2抑制剂对于死亡受体单克隆抗体Lexatumumab激活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增敏效果。方法:体外培养ER、PR和HER-2三阴性细胞株。分为对照组、ABT-263处理组、Lexatumumab 处理组、ABT-263+Lexatumumab处理组。用亚致死剂量的ABT-263,或者Lexatumumab,或者二者同时处理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内细胞核凋亡形态变化情况。然后凋亡细胞计数,统计凋亡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凋亡标志性蛋白Caspase 3 和PARP切割条带在各组中的表达,以评估Bcl-2抑制作用对死亡受体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ABT-263和Lexatumumab单独处理细胞不能够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核出现固缩凝聚现象。抑制剂ABT-263能够显著逆转Lexatumumab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凋亡。结论:Bcl-2抑制剂ABT-263能够增敏单克隆抗体Lexatumumab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凋亡。ABT-263和Lexatumumab联合诱导的凋亡作用具有Caspase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序贯双极针射频消融(RFA)治疗高危部位肝细胞癌(HCC)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初治高危部位HCC患者,首先实施TACE治疗,15~60 d后联合CT引导的双极针RFA序贯治疗。术后随访2~3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35例HCC患者,40枚病灶,行TACE和双极针RFA序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最大直径≤3 cm的病灶完全消融率为100%(28/28),高于病灶最大直径3 cm的完全消融率66.7%(8/12)(P=0.005)。随访至2017年6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7.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94.3%、65.7%。靠近被膜的病灶完全消融率高于其他高危部位病灶的完全消融率(95%vs 85%),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5%vs 3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碘油沉积超过50%的病灶平均消融时间为(24.2±6.7)min,碘油沉积低于50%的病灶平均消融时间为(30.1±1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3,P=0.037)。所有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包括被膜下少量出血3例、腹腔少量出血1例、皮下血肿1例、少量气胸伴腹腔少量出血1例、少量气胸2例、少量血胸2例,上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双极针RFA序贯治疗高危部位H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其他高危部位相比,被膜下病灶可能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总管末端植入金属支架后早期肠胆反流状况和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机制.方法 16例无胆系感染并排除肠梗阻及肠道、胆道手术病史的恶性低位胆管梗阻患者,通过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及单纯外引流后,于胆总管末端植入金属网状支架.在植入支架前进行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含量的检测.支架植入后2~5 d再次检查上述各项指标,并于拔管前2 h口服含有99锝m-二乙三氨五醋酸(99Tcm-DTPA)的水,2 h后检测胆汁中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对研究获得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支架植入后2~5 d,14例进行了胆汁99Tcm检测,其中12例于拔管前2 h胆汁中检测到99Tcm活度,放射计数占总摄入剂量的1.82%.2例胆汁中未检测到99Tcm.14例进行胆汁核素检测的患者均没有出现高热、寒战、黄疸加重的胆管炎表现,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59±2.62)×109/L、0.74,与支架植入前的(7.94±3.84)×109/L和0.68相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423、Z=1.036,P值均>0.05);而血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值的中位数分别为92.2和74.3 μmol/L,明显低于支架植入前的202.6和154.7 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均为-3.170,P值均<0.05).结论 胆总管末端植入支架后,早期就有较高的肠胆反流发生率,但没有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跨越壶腹部支架置入后犬胆道压力和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病理学的变化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成年实验犬5只,建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和跨越壶腹部置入金属支架的模型,应用胆道测压的方法比较支架置入前和支架置入5周后十二指肠压(duodenal pressure,DP)、SO基础压(sphincter of Oddi basal pressure,SOBP)、收缩幅度(sphincter of Oddi contractive amplitude,SOCA)、收缩间期(sphincter of Oddi duration,SOD)以及胆总管压(common bile duct pressure,CBDP)的变化.同时,应用胶原纤维染色观察支架置入后SO的病理变化.对实验所获得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DP作为零点,获得其他各项指标的相对值结果.支架置入前SOBP、SOCA、SOD、CBDP分别为:13.69±4.29mmHg、42.65±8.50mmHg、6.69±1.46s、12.98±2.86mmHg;支架置入5周后分别为:10.58±3.98mmHg、31.95±9.00mmHg、4.47±1.21s、7.43±2.20mmHg,其中SOCA较支架置入前降低,SOD相比支架置入前缩短,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DP明显低于支架置入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5周后,壶腹部SO肌层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腺体病变和炎性反应等病理变化.结论:跨越壶腹部植入支架5周后,SO运动功能的减弱以紧张性收缩的减弱为主,而基础性收缩仍然存在.CBDP虽然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的DP,并保持与之的压力梯度,从而为抑制肠胆反流提供了可能.而壶腹部SO肌层中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腺体病变和炎性反应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117例行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评价RFA治疗肝脏肿瘤后发生肿瘤针道转移的概率,并探讨某些危险因素与肿瘤针道转移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005年4月~2008年3月行RFA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共117例,评价其术后随访的CT资料,计数肿瘤针道转移病例,计算发生概率,评价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发现肿瘤针道转移5例,占所有患者的4.3%(5/117),占所有行RFA治疗病灶的3.9%(5/128)。5例针道转移均发生在RFA后半年以内。结论:RFA治疗后发生肿瘤针道转移的概率很低。术后不进行射频针道的电凝处理及位于肝包膜下的肿瘤是发生肿瘤针道转移的危险因素。RFA术后半年内须密切复查注意肿瘤针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