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下肢痉挛肌注射BTX-A后3d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下肢功能改善起效时间为注射后3d,高峰1~2周,在注射后3个月时仍能维持疗效.对照组治疗后2周,痉挛评分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至3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恩再适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头针和体针针刺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以牛痘疫苗致炎免皮提取物注射液(恩再适)治疗,每次3支,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 (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 (21/3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症状,结合恩再适治疗则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34.
35.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措施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与口服消旋山蓖菪碱片联合手法训练及局部微波治疗对患者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对60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入院后即施以间歇性导尿,并对8例膀胱容量小于250ml及膀胱内压力大于80cmH2O的患者予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10mg/次,3次/d,微波治疗1次/d,同时施以手法训练;以上各项训练前及训练后第4周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训练后第4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与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联合微波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自主排尿,减少尿路感染几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手抓握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脑功能重组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每天训练120min,机器人训练组患者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min,联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各60min。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查各组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分别为(4.36±0.62)分、(4.43±0.45)分和(5.35±0.55)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45.56±8.32)分、(46.64±7.16)分和(55.82±6.8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8.71±7.56)分、(56.52±7.11)分和(82.62±8.58)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躯体感觉激活区体积、大脑总兴奋区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并以联合治疗组的脑区激活范围较显著(P<0.05)。 结论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上述两种疗法联用具有协同功效,能进一步促进脑梗死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6例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分层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各45min,共90min,每天1次,每周5次,6周共30次。治疗组同样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各30min,同时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6周共30次。采用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比较、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均更明显(P<0.01);两组Fugl-Meyer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和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32±0.80)级、(28.78±9.33)分和(70.46±12.46)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振动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并改善其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0.
上世纪80年代初,纪淑琴等[1]首先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PAS-Na)治疗锰中毒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此后,贵州、江西、包头、上海和重庆等地也有类似的临床报道[2].某慢性锰中毒震颤麻痹患者用PAS-Na治疗3个半月后,临床表现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后7个月随访疗效巩固,17年追踪观察远期疗效较为稳定[3].2007年,我们也应用PAS-Na治疗1例职业性慢性中度锰中毒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随访4年,疗效稳定,无反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