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5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目的 在汉族人群中研究树突状细胞免疫受体(DICR)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及其不同亚型的易感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RA患者523例和健康对照510名;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DCIR基因rs2377422和rs1084075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分析DCIR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亚型RA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定量检测DCIR在RA患者(233例)及健康者(71名)中mRNA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不同DCIR基因型对DCIR表达水平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 ①DCIR SNP rs2377422与汉族RA发病明显相关(等位基因:OR 1.26;95%CI 1.06~1.50,P=0.005;基因型CC与TT+TC:OR 1.34;95%CI1.18~2.06,P=0.004);②DCIR SNP rs2377422主要与抗CCP抗体阴性RA发病相关(等位基因:OR 1.46;95%CI1.10~1.93,P=0.0091;基因型CC与TT+TC:OR 1.58;95%CI1.01~2.47,P=0.043);③和健康对照相比,RA患者外周血中DCIR基因mRNA水平显著增高(0.47-0.10与0.17-0.03,U=6502,P=0.000 38),且携带DCIR rs2377422 CC基因型的RA患者,其DCIR表达水平进一步明显增高(CC与TT+TC:0.429±0.069与0.238±0.023,U=1861,P=0.002).结论 汉族人群中DCIR rs2377422多态性主要与抗CCP抗体阴性RA易感相关;RA患者DCI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DCIR rs2377422多态性可明显影响DCIR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慢性炎性关节炎(CIA)患者的护理越来越得到专科医生及护士的重视,护士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差别.为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护理对慢性炎性关节炎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最近组织包括15位护士、1位风湿病学家、1位职业治疗师、1位理疗师、1位心理学家、1位流行病学家和2例患者在内的人员,以回顾文献和总结为基础,并将临床循证研究证据和专家意见相结合,提出了10条对CIA患者的护理建议,其中7条侧重于护理及管理,3条侧重于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推荐级别根据其证据的类别从A到C不等,见表1.荷兰的Eijk-Hustings等将全文发表在Ann Rheum Dis (2012,7:13-19.),现将文章中的主要10条建议摘录,以飨读者,期望对风湿病临床专科护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点,探讨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对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102例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以无血小板减少的140例SLE患者为对照,比较2组在器官受累、疾病活动度、骨髓象、免疫学特征及疗效方面的差别.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75例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在SLE确诊前后1年之间.血小板减少发生在SLE确诊前的患者中,血小板下降程度更为显著.有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脏器受累比例较高,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和肺,但2组在总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分组,16例患者巨核细胞减少,无巨核细胞减少的患者34例.巨核细胞减少组的患者无论在疾病活动度、脏器受损等临床特点方面与无巨核细胞减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减少的近期治疗效果也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无相关性.结论 合并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容易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受损.  相似文献   
14.
SAPHO综合征是主要累及皮肤、骨和关节的慢性疾病.骨肥厚、无菌性骨炎及不同形式皮肤损伤是本病特征性改变.目前全球报道的病例数不足500例,大多数病例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近十几年来,随着对其的认识,我国SAPHO综合征也偶见报道.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CD4+炎症性T细胞(Th17细胞)和Foxp3+CD4+调节性T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互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研究.测定RA患者外周血IL-17+CD4+T细胞及Foxp3+CD4+T细胞的比例变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6、IL-23和IL-17水平.结果 RA患者外周血IL-17+CD4+T细胞明显升高(P<0.01),而Foxp3+CD4+T细胞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中IL-6、IL-23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而TGF-β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RA患者Th17细胞数量增高,而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体内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上述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益赛普(etanercept)]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免疫学机制,了解rhTNFR:Fc对RA患者血清中致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比较rhTNFR:Fc和甲氨蝶呤(MTX)对这些细胞因子作用的不同,为rhTNFR:Fc治疗RA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A患者rhTNFR:Fc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ONF)-γ度。观察rhTNFR:Fc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①RA患者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NF-γ、IL-1β、IL-6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IL-6、INF-γ、TNF-α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hTNFR:Fc治疗RA后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TNF-α、INF-γ、IL-1β、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而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提高(P〈0.01)。③RA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肿胀关节数及肿胀关节指数呈正相关(P〈0.05)。④对临床指标的分析表明,rhTNFR:Fc治疗RA疗效确切。结论rhTNFR:Fc可以降低RA患者血清中TNF-α、INF-γ、IL-1β、IL-6的水平,同时升高IL-10水平;在抑制了Th1型细胞因子的同时.增强了Th2型细胞因子的效应.从而改善RA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CD4+炎症性T细胞(Th17细胞)和Foxp3+CD4+调节性T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互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研究.测定RA患者外周血IL-17+CD4+T细胞及Foxp3+CD4+T细胞的比例变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6、IL-23和IL-17水平.结果 RA患者外周血IL-17+CD4+T细胞明显升高(P<0.01),而Foxp3+CD4+T细胞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中IL-6、IL-23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而TGF-β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RA患者Th17细胞数量增高,而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体内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上述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抗细胞膜DNA(mDNA)抗体在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AnuA)等特异性自身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145例SLE患者。以Raji细胞为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mDNA抗体和抗dsD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nuA。分析抗mDNA抗体在其他特异性自身抗体阴性SL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抗mDNA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为69.7%,明显高于抗Sm抗体(19.7%)、抗dsDNA抗体(31.9%)和AnuA(45.8%,均P〈0.01)。在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mDNA抗体的阳性率达64.3%;在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mDNA抗体的阳性率为70.2%;而AnuA阴性的SLE患者中,抗mDNA抗体的阳性率为60.3%。结论 抗mDNA抗体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SLE血清学标志之一,尤其对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或AnuA阴性SLE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我科确诊的4例细小病毒B19(parvovimsB19)关节炎的临床特点的总结.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4例确诊为细小病毒B19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15~55岁,发病年龄中位数为34岁。关节炎同时出现流感样症状、皮疹等表现,外周血细小病毒B19 IgM均阳性,3例患者外周血细小病毒B19DNA检测阳性,除外其他原因所致关节炎,治疗效果肯定,随访1~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于某些症状不典型的关节炎,应警惕细小病毒B19关节炎的可能,及时行细小病毒B19抗体及DNA检测,以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淋巴细胞减少、抗淋巴细胞抗体(AL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分布及意义,并探讨ALA在淋巴细胞减少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住院的110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上述患者的ALA.结果 ①淋巴细胞减少(<1.5×109/L)的发生率为68.2%.淋巴细胞减少组与正常组在皮疹、浆膜炎、肾脏受累、神经系统异常、白细胞减少、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IgG升高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计数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的相关度好于白细胞计数.②ALA阻性率为46.4%,淋巴细胞减少组与健康组分别为61.3%与1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ALA阳性组与阴性组在狼疮肾炎(LN)、神经精神性狼疮、白细胞计数、C3降低、ANA、抗dsDNA抗体、SLEDAI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淋巴细胞减少和疾病活动度显著相关.淋巴细胞减少和ALA相关,ALA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指标,并且和内脏损害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