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乳管内视镜在诊断伴乳头溢液的乳腺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视镜在诊断伴乳头溢液的乳腺癌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7年10月-1999年8月共对393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内视镜检查,其中发现乳腺癌11例,对此11例患者的乳管内镜下表现进行研究及随访。结果:乳管内视镜下乳腺癌具有较特异的管壁及管腔改变。如斑片样隆起和异常出血。新生物的表现似无特征性。乳管内视镜诊断的敏感度为82%(9/11),特异度为98.7%。由于乳管镜的定位使得5例未Men及肿块的患者也顺利的进行了手术活检。且病理证实皆为导管内癌(DCIS)伴或不伴灶性浸润。结论:乳管内视镜在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早期诊断、定位病灶、引导活检等多方面应用价值。对于乳管内视镜发现的可疑病灶应该进一步尽早取得组织学确诊。 相似文献
72.
近二十年来,随着HER2靶向药物的出现和发展,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何优化治疗模式和治疗策略,使患者达到最佳获益,是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通过对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新辅助和辅助治疗阶段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概述及分析,以期为未来制定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与目的:空芯针穿刺(core needle biopsy,CNB)在临床应用于乳腺癌的术前诊断,但其是否会增加肿瘤的复发风险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在比较术前CNB与开放性手术活检(excisional biopsy,EB)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前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CNB组(n=89)和EB组(n=278)。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差异。结果:CNB组患者的肿瘤直径较EB组大,但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两组患者的DFS无显著差异(HR=1.211,95%CI:0.517~2.840)。活检与根治性手术的间隔时间长短同样不影响患者的DFS(HR=0.792,95%CI:0.418~1.943)。结论:与EB相比,CNB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乳腺癌患者术前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75.
今年早些时候就惊闻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要剃度出家,网上有人暴料陈晓旭此举可能与她患上了乳腺癌有关。没过多久,这一传闻就不幸被证实了,今年5月13日,深受观众们喜爱的“林妹妹”因乳腺癌晚期而过早离开了人世,年汉42岁。在人们沉浸在对晓旭无限惋惜和悲痛之际,我作为一名从事癌症防治工作的医生,说一些自己的看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双侧乳房重建手术的开展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双侧乳房重建手术的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病人人口学、临床病理特征、双侧乳房重建手术规模、手术时机和方式,探讨双侧乳房重建手术方式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及Fisher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2913例病人接受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乳房重建,其中双侧乳房重建病人共118例,占重建总数的4.05%。双侧乳腺癌病人82例,对侧乳房预防性切除的单侧乳腺癌病人31例,15例病人为一侧或双侧延期乳房重建。双侧即刻重建者103例,占87.3%,10例病人行单侧乳房延期重建,5例行双乳延期重建。双侧植入物重建97例(82.2%),一侧植入物重建另一侧自体重建共9例(7.6%),其余12例(10.2%)为双侧自体重建。乳房切除动机(治疗性/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时机(同时性/异时性)以及辅助放疗与双侧乳房重建方式选择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异时性双乳切除病人与术后需要行辅助放疗的病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侧或双侧自体重建。同时行双乳切除接受即刻植入物重建时,扩张器-假体两步法占比更高,达76.5%。和单侧乳房重建比较,双侧乳房重建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和重建失败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国内双侧乳房重建的占比虽然较低,但是面临潜在的增长趋势。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应制订合理的手术适应证,结合病人意愿,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方式,从而使临床决策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78.
目的验证并评估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在中国早期乳腺癌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524例乳腺癌病人的病历资料,探索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利用MSKC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计算每例病人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并以校正曲线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在中国早期乳腺癌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发病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情况等因素与前哨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原发灶大小(OR1.429,95%CI1.142-1.788)和脉管情况(OR9.462,CI5.551-16.130)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曲线和真实值曲线趋势相同,MSKCC模型的AUC为0.757。结论 MSKC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应用于中国人群,作为术前评估工具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乳管镜直视下病灶活检在伴乳头溢液乳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共51例有乳管内病灶的患者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53次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术和随后的开放手术.结果 活检发现29例管内乳头状瘤、15例导管上皮增生、2例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2例恶性肿瘤.另有5例活检失败.开放手术后病理为12例单发管内乳头状瘤、12例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25例乳腺上皮增生、3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结论 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不仅是微创、安全、方便可行、成功率高的诊断方法,还可部分替代现有开放手术.活检如发现上皮不典型增生或恶性肿瘤,则需进一步手术. 相似文献
80.
1988年,为研究乳腺导管内疾病,Teboul等 [1]首先使用一种当时用于关节腔检查的硬管内镜(外径1.7mm)成功地观察了乳腺导管腔,从而开创了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先例。Makita等[2]在Teboul的基础上给内镜配以一个直径更小(1.25mm)的透镜,并用其检查乳头溢液的患者;并对以往非直视下的导管内组织活检技术(简称IDBB)[3]进行了改进,成为内镜引导下的导管内活检术[2]。由此,一种专门用于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新技术发展了起来。近年,随着内镜设备不断更新,推出了一种外径更小(直径0.4mm,接近泌乳孔直径)、可弯曲的纤维乳腺导管内镜(fib…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