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26篇 |
免费 | 183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95篇 |
妇产科学 | 59篇 |
基础医学 | 146篇 |
口腔科学 | 79篇 |
临床医学 | 527篇 |
内科学 | 284篇 |
皮肤病学 | 53篇 |
神经病学 | 65篇 |
特种医学 | 9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275篇 |
综合类 | 1148篇 |
预防医学 | 395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466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478篇 |
肿瘤学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31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186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38篇 |
2010年 | 186篇 |
2009年 | 208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93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100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支气管舒张试验药物剂量与间隔时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吸入沙丁胺醇的剂量及吸入后不同时间测定FEV1不同的阳性判断标准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30例,COPD患者29例,健康对照组30名,吸入200 μg或400μg沙丁胺醇,吸入后分别于15、20、30 min重复测定FEV1,计算舒张试验阳性率;次日吸入另一剂量的沙丁胺醇再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统计学处理用SPSS 10.0软件.不同剂量支气管舒张剂及不同时间后舒张试验阳性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以FEV1改善率≥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为舒张试验阳性标准,哮喘组吸入200 μg沙丁胺醇后15、20、30 min时的舒张试验阳性者均为28例(28/30,93.3%),哮喘组3个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吸入400 μg沙丁胺醇后15、20、30 min时的舒张试验阳性者分别为28例(28/30,93.3%)、29例(29/30,96.7%)、27例(27/30,90.0%),哮喘组3个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P>0.05);比较吸入200 μg与400 μg沙丁胺醇后的舒张试验阳性者,在3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均为0.00,P均>0.05).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舒张试验阳性率与吸入沙丁胺醇的剂量和观察时间亦无关系.吸入200 μg沙丁胺醇15 min后重复测定FEV1(以FEV1改善率≥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为舒张试验阳性标准),诊断哮喘的灵敏度可达93.3%,特异性可达98.3%.结论 吸入200 μg沙丁胺醇15 min后重复测定FEV1,既可保证舒张试验的效能,又可减少药物用量及其不良反应,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以FEV1改善率≥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为舒张试验阳性标准,诊断哮喘的效能优于其他舒张试验阳性标准. 相似文献
993.
人体临床Ⅱ、Ⅲ期试验结果证实,应用具有高结合特异性的人源性抗IgE抗体治疗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可行的。该治疗不仅可中和游离的IgE和抑制B细胞合成分泌IgE,而且可以抑制IgE-抗IgE抗体免疫复合体的聚集以及下调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上高亲和力FC段受体(FCεI)。本文对IgE抗体产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以及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试图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药理学解释来阐明在短期和长期治疗中抗IgE抗体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超声造影及联合应用对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唐山市工人医院行18F-FDG PET/CT和超声造影检查的胰腺病变患者资料,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18F-FDG PET/CT、超声造影及两者联合时对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8例病变中恶性83例、良性25例,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5%、80.00%、85.19%、93.51%及64.52%,超声造影分别为69.88%、76.00%、71.30%、90.63%及43.18%,两者联合应用时分别为90.36%、84.00%、88.89%、94.94%及72.41%。18F-FDG PET/CT与超声造影两者间灵敏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目的评价妊娠早期(12周)应用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妊娠12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80例,病毒载量均超过1×10^7拷贝/ml。按患者意愿分治疗组(替比夫定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加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替比夫定服用至产后12周;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只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与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两组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行t(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至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ALT水平明显下降。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于治疗2周后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服药至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DNA水平明显降低(t=29.15、40.06,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替比夫定组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 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替比夫定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替比夫定组母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严重肝功能异常。两组孕产妇的剖宫产率、不良妊娠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孕妇外周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8.
近来研究证实,炎症在系统性硬化病(SSc)病理生理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Th17是重要的促炎性细胞,主要分泌IL17等炎症前细胞因子,其在SSc患者及动物模型外周血中高表达[1],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h17特异性表达趋化因子受体6(CCR6)、趋化因子受体4(CCR4),同时病变组织局部则表达了其配体CCL20及CCL22,可直接通过CCR6/CCL20和CCR4/CCL22趋化作用,诱导Th17浸润至病变局部,继而启动炎症反应[2]。本研究通过检测SSc小鼠Th17及CCR6/CCL20等表达,探讨CCR6/CCL20的趋化作用是否导致Th17高表达。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