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6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133篇
耳鼻咽喉   59篇
儿科学   52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241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714篇
内科学   448篇
皮肤病学   52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2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87篇
综合类   1629篇
预防医学   586篇
眼科学   183篇
药学   621篇
  9篇
中国医学   677篇
肿瘤学   27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45例,术后即进行系统康复锻炼,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无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和深部感染,无骨不愈合和内固定松动发生,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2.1%.  相似文献   
152.
应用TUR术治疗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复发性尿道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膀胱癌行膀胱全切术患者216例,其中术后复发尿道癌15例(6.9%),复发平均时间18(3-46)个月.15例患者术后因肉眼血尿(7例)、血性分泌物(3例)及排尿不畅(5例)再次就诊.均经尿道膀胱镜检查及尿道冲洗细胞学检查确诊.尿道镜活检报告为尿道尿路上皮癌,病理分期为Ta-T1.15例均行TUR术,术后辅以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结果:1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6(6-52)个月.其中12例患者健在,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14个月肿瘤复发,行全尿道切除+尿液转流术,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再次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8个月肿瘤复发,行全尿道切除+阴道前壁、侧壁、子宫及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9个月死于肿瘤多发转移;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复发尿道癌可应用TUR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且生活质量较高.早期诊断与治疗是保证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3.
优质化护理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使患者得到实惠的优质化护理服务[1].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供并保证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中各项医疗、护理、麻醉等措施,达到顺利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及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2].国内麻醉科室为一级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154.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神经的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对2000年10月~2004年6月共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46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38例,异体深冻骨植骨并胸、腰椎前路钛钢板内固定8例。结果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长达1~1.5年的抗结核治疗,44例患者结核治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5.2个月。术前截瘫、不全瘫或伴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内固定松动、异体深冻骨植骨未融合;1例复发,但其异体深冻骨植骨块及内固定位置良好,经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结核治愈。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对胸、腰椎结核疗效肯定,异体深冻骨植骨存在融合慢或不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5.
目的:了解我院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回顾性分析2019年4~ 12月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信息,按照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药物转换、不良反应、靶剂量等评价标准,进行合理用药评价.结果:共纳入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心力衰竭患者80...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磁共振ZOOMit-IVIM-DWI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腺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在本院经手术确诊的10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MRI检查(包括T1WI、T2WI和ZOOMit-IVIM-DWI序列),超声检查评估和测量的指标包括最大径、纵横比、钙化、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成分(囊实性、实性)、边缘(规则、不规则)、是否伴有弥漫性病变及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ZOO-Mit-IVIM-DWI序列测量的参数包括D、D*和f值。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然后,根据病理结果,又分别按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腺外侵犯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在训练集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对两组间的各项影像特征和参数进行比较并筛选有鉴别意义的变量,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并在验证集中...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治疗A1~A3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A1~A3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资料,其中42例病人采用PFNA-Ⅱ手术,34例病人行AFHR手术,对比2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3、6、12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 PFNA-Ⅱ组的手术时间、伤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均低于AFHR组(P0. 01),住院时间和下地负重行走时间长于AFHR组(P0. 01)。PFNA-Ⅱ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 90%,与AFHR组的17. 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术后1、12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PFNA-Ⅱ组术后3、6个月的Harris评分显著低于AFHR组(P0. 01)。结论对于A1~A3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行PFNA-Ⅱ和AFHR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与AFHR相比,PFNA-Ⅱ手术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创伤更小等优点,但AFHR术后更短的卧床时间可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总而言之,2种手术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8.
小儿恙虫病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早期表现不典型 ,易并发多脏器损害 ,病情复杂多变 ,易造成误诊 ,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我科自 1992年收治的恙虫病有完整资料者共 2 4例 ,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流行病学资料2 4例中 ,男 15例 ,女 9例。年龄 1~ 3岁 11例 ,4~ 7岁6例 ,8~ 14岁 7例。 5~ 10月份发病 2 3例 ,1月份发病 1例。城市 7例 ,农村 17例 ,全部病例病前均有野外活动史。二、临床表现(一 )一般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高热 ,体温高达 39~4 1°C ,热型多为弛张热 ,部分为稽留热及不规则热 ,热程 2~ 14d。 …  相似文献   
159.
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1 141名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医学生职业能力总体情况处于中等水平(2.85±0.45);在引入的9个自变量中,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对其职业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情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情况。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要坚持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要坚持尊重教学规律与创新方法相结合,积极推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0.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相关多根脑神经损害的临床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颜面部带状疱疹合并多根脑神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总结。结果21例患者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10±8.66)岁,均急性起病,所有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多根脑神经损害症状和体征,最多累及5根脑神经,最少累及2根脑神经,其中1例患者伴发脑病表现,头颅MRI发现双侧额叶沿脑沟分布边缘不清的异常长T1、长T2信号,所有患者均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后好转。结论有多根脑神经损害的患者需要注意头面部皮疹,排查是否有带状疱疹感染,及时查脑脊液,及时足量抗病毒对症处理,避免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