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1篇 |
内科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44篇 |
综合类 | 85篇 |
预防医学 | 26篇 |
眼科学 | 47篇 |
药学 | 34篇 |
中国医学 | 57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2例治疗手段及疗效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最佳治疗手段.方法 对102例HMD患儿临床资料和疗效进行分析,按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结果分轻中度:HMD组(Ⅰ、Ⅱ级)72例,重度:HMD组(Ⅲ、Ⅳ级)30例,比较不同程度HMD患儿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等不同治疗手段的需求和疗效.结果 总体治愈率82.4%,轻中度HMD组需要机械通气例数明显少于重度组(χ2=26.51,P<0.05);轻中度组中CPAP治疗的患儿用否PS对预后的影响两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别,且使用PS患儿肺炎发生率较高(χ2=4.87,P<0.05);需机械通气的患儿使用PS组的治愈率均高于未使用PS组,其中重度者使用PS的PaCO:、PaO2/FiO2的改善均较未使用PS的显著.结论 CPAP对轻中度HM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PS和机械通气适合于重度HMD,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82.
患者男性,27岁。因反复左足跟痛14年,腰骶痛5年入院。患者1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跟肿痛,行走困难,当地医院诊为关节炎,未正规治疗,病情渐加重。5年前感骶尾部疼痛,渐延伸至腰部,伴晨僵,活动后可减轻,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因对柳氮磺胺吡啶过敏而间断口服中药,病情控制不佳。200 相似文献
383.
384.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出生后需正压通气且心率<60次/min的新生儿68例随机分为喉罩组(36例)及气管插管组(32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复苏效果并观察喉罩操作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两组新生儿生后1min及5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喉罩组一次插入成功率为94.4%,置入时间(7.58±1.16)s;气管插管组一次插入成功率为90.6%,置入时间(7.89±1.52)s.(3)喉罩组复苏成功率(86.11%)略低于气管插管组(96.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喉罩组起效时间(34.06±10.56)s略低于气管插管组(41.38±27.19)s,通气时间(137.19±80.14)s亦略低于气管插管组(171.09±84.28)s,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喉罩组2例有恶心,1例腹胀;气管插管组1例喉头水肿,2例气胸,1例气道出血.结论喉罩通气操作技术难度小,易于掌握,对较重窒息儿的复苏效果不亚于气管插管,且似更安全,可在相当程度上替代气管插管,尤适于气管插管操作不熟练者或基层医生. 相似文献
385.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黄斑区视神经视网膜病(AMNR)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自2007年12月至2012年3月临床上诊断为AMNR的患者16例(25眼)。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1.1±12.7)岁。视力光感(LP)~1.2。观察其眼底彩照、OCT、FFA及ICGA的表现特征,分析其相关发病因素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预后。结果16例患者中9例双眼发病,7例单眼发病。16例(25眼)眼底均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深层灰黄色污秽样改变。FFA显示视盘不等程度的染色,部分病例黄斑区微小血管扩张渗漏,ICGA显示黄斑区低灌注性弱荧光。所有患者O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黄斑区外层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细胞内节/外节-脉络膜毛细血管(IS/OS-CC)带的局灶性缺损,部分患者伴有局限神经上皮脱离。16例患者血清学检查均显示梅毒阳性,其中1例伴有HIV感染。10例患者(14眼)积极接受抗梅毒治疗,随访时间为2周~2年,除1例(2眼)随访时间只有2周视力无明显改善外,其余9例(12眼)视力均有明显好转,其中9眼视力恢复到1.0,眼底表现均明显改善。余6例(11眼)建议抗梅毒治疗后失访。结论AMNR病因很多,梅毒感染是其中之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外层视网膜及视细胞的IS/OS受到破坏。系统性的免疫学检查如梅毒螺旋体、HIV等相当重要。治疗主要是抗梅毒治疗,视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86.
387.
388.
389.
目的:研究绣球的化学成分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采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运用96微孔板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从绣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α-生育酚(2)、绣球内酯(3)、伞形花内酯(4)、异香草酸(5)、异山柑子萜醇(6)、茜草乔木醇B(7)、芦丁(8)、肌醇(9)、岩藻甾醇(10)、原儿茶酸(11)、莽草酸(12)。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表明:化合物3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强抑制活性,与阿卡波糖相当,化合物6、7、11、12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其中,化合物1、2、6、9~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绣球中的化学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