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51.
心脏病患者血清Coxsackie B组病毒中和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4例不明原因早搏患者的Coxsackie B组病毒(CBV)中和抗体效价明显高于献血员、风心病、冠心病及平均年龄基本配对的先心病组。效价≥1:320者亦明显高于其他4组,结果提示不明原因早搏与CBV感染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2.
新生培养的 Sprague-Dawley 大鼠搏动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 B_2病毒后,逐步出现细胞病变、细胞停止搏动,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谷草转氨酶(SGOT)增高,核素标记检测有细胞毒性增加等改变.此模型可用于研究某些药物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观察。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初步探讨颗粒酶B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4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柯萨奇B3病毒(CVB3)及病毒稀释液腹腔接种,第7天处死,取其心脏,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小鼠心肌浸润细胞中颗粒酶B的表达。四星图像分析系统对杂交阳性信号面积与病变面积行半定量分析,并对两者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小鼠20只中16只检测到颗粒酶BmRNA的阳性信号,阳性率80%,对照组阴性。杂交阳性信号面积与病变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88,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浸润细胞中检测到颗粒酶B的表达。提示颗粒酶B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4.
55.
肠道病毒基因实时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病毒感染可引发众多疾病 ,并可暴发流行 ,导致死亡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该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 ,新近又发现该病毒的持续感染与扩张性心肌病有关[1] 。因此 ,及早发现病毒感染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肠道病毒的实时、定量RT PCR检测方法 ,制备了肠道病毒RNA的检测试剂盒 ,为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随访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材料和方法材料 pUCm T克隆试剂盒购自上海博彩公司 ,pSP 72载体购自Promega公司。逆转录酶、Taq酶购自PE公司 ,内切酶购自Neb公司。Trizol购自…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慢性期心脏间质胶原表达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药物干预的效果,为临床干预心肌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恢复期、慢性期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通过阻抗微分法观察心排血量,H.E染色及苦味酸天狼猩红胶原特异染色偏振光显像进行心脏间质胶原的组织化学观察,RTPCR观察心脏I型胶原mRNA表达的变化,并与氯沙坦(losartan)干预后比较。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心脏胶原增生,心排血量降低,氯沙坦干预后胶原表达无论从蛋白水平还是从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但心排血量未见明显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脏胶原大量增生,心排血量降低,氯沙坦干预后胶原表达无论从蛋白水平还是从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心排血量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可能存在修复性纤维化和反应性纤维化两种胶原增生状态,二者对心功能的影响不同,这可能是氯沙坦消除增生的胶原后心脏功能不见明显改善的原因。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胶原蛋白增生为单纯性反应性纤维化,使心排血量下降,氯沙坦部分阻逆反应性增生胶原,可提高心排血量,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在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心肌活检中组织中同时检测肠道病毒(EVs)、腺病毒(ADV)、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以及E-B病毒(EBV)的存在。方法 利用PCR技术检测8例病毒笥民炎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中多种病毒基因片段。结果 6例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心肌炎的标本中,3例肠道师毒RNA阳性,2例ADV阳性,其中1例二者均阳性;2例病理学不支持心肌炎者中,1例EB阳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旨在明确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肌细胞骨架蛋白的异常表达情况及与肠道病毒 (EV)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1 1例DCM患者应用PCR及RT PCR方法检测心肌EVRNA ,免疫荧光间接法检测心肌细胞骨架蛋白dystrophin及α /δ /γsarcoglycan、β dystroglycan。结果 :1 1例DCM中有dystrophin异常 2例 ,β dystroglycan、α sarcogly can、δ sarcoglycan、γ sarcoglycan异常各 1例 (其中 β dystroglycan与δ sarcoglycan同时受累 1例 )。细胞骨架蛋白dys trophin、β dystroglycan、sarcoglycans(α 、δ 、γ )在DCM病变心肌中表达明显降低和 (或)发生崩解 ,但在 2例正常心肌组织中均表达正常。DCM心肌内EVRNA的阳性率高达45 .5 % ( 5 /1 1 ) ,其中 2例dystrophin异常者均为EVRNA阳性。但β dystroglycan与α /δ /γ sarcoglycan异常者EVRNA为阴性。 结论 :DCM衰竭心肌中有多处细胞骨架蛋白的异常表达 ,并可能与E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9.
分别用细胞内微电极和Langendorff心脏灌流技术在低氧复氧豚鼠心肌条和离体大鼠心脏上观察到:缺血多由折返机制产生以室性早搏(发生率为5/8)为主的心率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有触发机制参与,主要形成室颤(发生率为7/8)。高钾(13mM/L)有类似低氧条件所致的电生理改变,且通过减少复氧早期钙离子内流而抑制后除极所致触发活动,并可阻断低氧心肌的折返通路而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0.
牛磺酸对实验性小鼠Coxsackie B3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oxsackie B3病毒(CV B3)感染BALB/C小鼠建立实验性病毒心肌炎(VMC)模型,观察了牛磺酸对此模型的作用.结果发现,牛磺酸能减少感染病毒后小鼠的死亡只数,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害,减少感染CVB3后ECG的异常变化,加快血清及心肌CVB3RNA转阴,感染CVB3后血清牛磺酸浓度明显增加.本实验结果显示,牛磺酸对实验性VMC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