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3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正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人的正常心跳节律被打破,变得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但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则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猝死人群中,九成以上跟心律失常有关。因此,了解心律失常相关防治知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2.
目的:总结8例患者安装新一代非开胸经静脉置入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随访经验。  方法:8例患有药物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安装了ICD,术前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在出院前及第1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9.0±7.7个月(1~23个月)。  结果:6例有心律失常发作并经ICD治疗。在555 次VT发作中,94.6% (525/555)由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低能量电转复成功率55.6% 。高能量电转复成功率91.7% 。5例需更改治疗参数,1例术后3 个月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安装ICD后,尚无心律失常发作,ICD尚无工作。  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对于指导ICD工作程序设定具有重要意义,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是发挥ICD有益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3.
静脉注射盐酸关附甲素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关附甲素(Guanfu Base A-GFA)是从中药关白附的根块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的单体药物.为研究单次静脉注射盐酸GFA人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健康男性10名,年龄:22岁~24岁(平均22.7±0.7岁);体重:50kg~70kg(平均60.6±4.5kg).单一剂量盐酸GFA 4mg·kg-1,恒速静推5min.静脉用药前及静注完毕即刻(0),5,10,20,30,60,90,150,240,360,540,720min取血.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关附甲素血药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拟合药-时曲线,推导出其动力学模型;并求出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结论:静脉应用关附甲素的药代动力学类型以三室模型解释为宜.药代动力学参数:中心室分布容积(Vc),17.5±2.8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980.6±163.9mg·L-1·min;药物总清除率(CL)0.2±0.1L·min-1;分布半衰期(T1/2pi)2.6±1.2min;分布半衰期(T1/2α)18.1±20.4min;消除半衰期(T1/2β)480.4±134.4min.  相似文献   
44.
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血流动力学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对人体的血流动力学作用。方法经颈静脉或股静脉送入Swan-Ganz导管至肺动脉主分支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负荷量4mg.kg-1,5min内静脉匀速注射,继以维持量40mg.kg-1·min-1静脉泵入90min。观察10例健康受试者用药前、用药中和停药后12h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用药前后血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PAWP)、右房压、肺循环阻力无明显变化。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在维持量90min时轻度降低,每搏输出量及每搏指数同时轻度降低,体循环阻力升高。但以上参数的均值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虽然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可使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生轻度改变,但受试者对盐酸关附甲素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耐受较好。  相似文献   
45.
胃癌发生和演进中maspin和Kail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maspin和Kail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探讨他们在胃癌发生和演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aspin和Kail在正常胃黏膜(n=182)、胃异型增生(n=69)和胃癌(n=113)中的表达,比较他们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maspin和Kail表达的关系.结果Maspin在正常胃黏膜、胃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8%(145/182)、75.4%(52/69)和50.4%(57/113),Kail在相应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81.9%(149/182)、65.2%(49/69)、58.4%(66/113).正常胃黏膜和胃异型增生中maspin表达高于胃癌(P<0.01),正常胃黏膜中Kail表达高于胃异型增生和胃癌(P<0.01).maspin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P=0.003<0.01)、转移(P=0.027<0.05)、Lauren分型(P=0.015<0.05)和组织学分型相关(P=0.024<0.05),而与肿块大小、Borrmann分型、生长方式和TNM分期无关(P>0.05).Kail表达与浸润深度(P=0.043<0.05)、转移(P=0.005<0.01)、生长模式(P=0.034<0.05)、Lauren(P=0.000<0.01)和组织学分型相关(P<0.05),而与肿块大小、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无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胃癌中maspin和Kail表达显著一致(P=0.008<0.05).结论maspin和Kail表达下调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maspin和Kail的表达可能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反应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有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利用谷氨酸钠建立代谢综合征大、小鼠模型,研究胡椒碱对谷氨酸钠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大、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新生大、小鼠皮下注射谷氨酸钠的方法构建代谢综合征模型,将模型雄鼠分为代谢综合征对照组、胡椒碱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并以未建模动物作为正常对照。给予胡椒碱干预8周后观察体重、内脏脂肪含量、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水平。结果:采用乳鼠皮下注射谷氨酸钠构建的动物模型符合代谢综合征病理特征,胡椒碱降低了模型动物的内脏脂肪含量,缩小动物的腹围;同时胡椒碱对模型动物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都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胡椒碱可以通过调节代谢综合征动物的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善代谢综合征动物的代谢异常和肥胖状况。  相似文献   
47.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在小儿癌症中排第三位,占小儿癌症的13.3%[1].在小于1岁的婴儿中NB是最常见的实体肿瘤,常发生于胸廓、颈部、腹部和盆腔[2].约一半的NB病例肿瘤发生在肾上腺,发病率在1/1000~1/3000之间,其数量远比新生儿尸检中的NB发病率少[3].随着产前胎儿超声检查的增加有更多的先天性NB的病例被报道[4].先天性NB的胎儿通常在孕28周发现,93%的肿瘤位于肾上腺上[5].有病例报道母孕17周时经超声检查发现NB,这是胎儿NB报道中最早的[6].在日本,对婴儿NB瘤的早期筛查,使发病率增加,但并没有使死亡率下降[7].许多中心NB研究组织证实:先天性NB瘤的发病率高,其有自然消退的特性.故对无侵袭性的NB患儿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相似文献   
48.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病毒性心肌炎(VMC)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展可能与初始的病毒感染介导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细胞的凋亡有关.VMC及DCM的急性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能改善预后及左心室功能.应用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对DCM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49.
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急性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剂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重症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例急重症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0.346±0.091.急性顽固性室速发作时予胺碘酮静脉负荷量后并静脉及口服维持,6例联合口服β受体阻滞剂,2例严重心功能不全病人联合静脉用艾司洛尔,在严密监测血压、心律下应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稳定后换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调整至最大可耐受量即不影响血压亦不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合适剂量.结果胺碘酮日最大静脉用量1500~2200 mg,艾司洛尔静脉负荷量5~40 mg后3~33 μg/(kg·min)维持.急性顽固性室速予大剂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严重心功能不全者联合静脉用艾司洛尔,可迅速控制顽固性室速且无心衰加重和血压下降.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结论大剂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有效控制伴有心功能不全的顽固性室速.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动脉内血压监测在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抢救治疗中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指导作用.方法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的重症心脏病人1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5±0.10,均应用了多巴胺静脉注射并静脉维持766.7±311.1 μg/min,血压仍不回升,7例病人周围血压为0,5例收缩期血压仅50~80 mmHg(1 mmHg=0.133kPa),心率117±15次/分.我们在常规对症治疗、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进行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结果动脉内血压监测示收缩压104.6±15.8 mmHg、舒张压66.9±13.9 mmHg.根据动脉内血压监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静脉最大维持量1 012.5±393.8 μg/min,在此基础上联合硝普钠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加量至30.6±23.6μg/min,半数病人同时应用多巴酚丁胺150~300μg/min以维持动脉内收缩期血压90~100 rmmHg.5例(5/12)病人休克得到纠正,心力衰竭减轻,随访1个月病人稳定;2例病人病情无变化自动出院;5例(5/12)病人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在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下,应用大剂量多巴胺并小剂量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的病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抢救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