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郑传东  胡兴平  汪俊  罗泓  黄梅  李丽  杨永学  郭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66-167,170
目的 探讨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对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2年本院医护人员上报一、二、三季度的的不良事件.结果 建立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后,不良事件上报数量显著增加,提高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结论 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有助于查找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改进管理系统和医疗流程,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对患者的伤害,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脉冲式或连续式多普勤超声技术,对18例海拔3200m高原正常人及25例高原性心脏病(HAHD)患者测定其肺动脉压。正常组及HAHD无瓣膜返流组10例(40%)应用Haham回归方程,PAMP分别为2.84±0.4及3.73±0.57(lkPa=7.5mmHg);HAHD有三尖瓣返流组8例(32%)用TRPG法测得PASP为6.13±1.73kPa;HAHD有肺动脉瓣返流组7例(28%)用PRPG法测得PADP为4.0±0.73kPa。表明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同方法可用于不同病理状态上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测定,并揭示了出现瓣膜返流改变时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程度。  相似文献   
23.
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 70例 ,单用心律平 ( 60 0 mg/d)治疗 37例 ,心律平 ( 60 0 mg/d)联用倍他乐克 ( 2 5~ 5 0 mg/d)治疗 33例。用药前后以心电图和 2 4 h动态心电监测判定疗效。结果联用组治疗后室早、室上性早搏及室上速、室速发作数减少 ,显著优于单用组 ,心率亦有所降低 ;PR间期、QT间期延长 ,但仍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24.
衰弱是因机体生理储备和应激适应能力下降和失调而易发生不良结局的临床状态或综合征。目前衰弱的评估无金标准,但研究发现累积缺陷模型对各种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能力高于其他衰弱评估方法。本文主要对基于累积缺陷原则构建的衰弱指数及其构建方法、常见种类及其应用等方面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衰弱评估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5.
老年心房纤颤312例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学  张雪萍  阳波  杨大兴 《四川医学》2010,31(9):1300-130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2例老年人房颤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312例房颤患者中,男162例(51.9%),女150例(48.1%),年龄60~107岁,平均(74.78±8.34)岁。其中60~69岁的患者35例(11.2%),70~79岁的患者130例(41.7%),〉80岁的患者147例(47.1%)。同期全院住院患者5362例,不同年龄组分别为:60~69岁的患者1254例,70~79岁的患者2420例,〉80岁的患者1688例。房颤患者占同年龄组住院患者的比例依次为35例(2.8%)、130例(5.4%)、147例(8.7%);3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分别为74例(23.7%)、33例(10.6%)、205例(65.7%);基础疾病高血压占首位,其次为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退行性钙化瓣膜病等。随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同时312例房颤患者的左房内径与同年龄组同时期非房颤的302例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9 P〈0.05)。而且房颤、心力衰竭、左房内径三者互为因果。结论房颤的发生随增龄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退行性钙化瓣膜病、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应早期预防、控制和治疗,以防止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衰弱是由于老年人多系统衰退、生理储备低下,使维持内稳态能力和抗应激能力降低的综合征,可导致失能、死亡等风险增加。衰弱是可逆转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尤为重要。康复营养是指通过营养和康复运动结合来改善营养状况、肌少症和衰弱。本文就衰弱的运动、营养和康复营养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住院老年共病患者多学科延续性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住院老年共病患者的多学科延续性管理模式,并进行成效分析,为老年共病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于我院老年病区住院治疗,年龄≥60岁共病患者,均接受老年综合评估(CGA)。随机分为接受多学科延续性医疗的干预组和接受传统医疗的对照组。总结干预组工作流程及特点,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作用效果(包括住院花费、时间和患者治疗满意度以及随访6个月后的患者功能状态、不良事件发生和健康行为意识改变)。结果研究共纳入440例共病患者,年龄(76.0±8.1)岁,其中干预组226例,对照组214例。经多学科延续医疗干预,干预组患者对获得医生帮助(86.3%比74.8%,χ2=9.354,P=0.002)、获得所需医疗照护(99.6%比86.7%,χ2=4.926,P=0.026)和对护理质量满意度(93.4%比86.4%,χ2=5.829,P=0.016)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干预组发生不良结局事件的概率低于对照组(61.1%比73.5%,χ2=7.436,P=0.006),其中干预组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9.0%比22.1%,χ2=13.858,P<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健康行为意识改善比例高于对照组(30.3%比5.4%,χ2=43.979,P<0.001)。结论以CGA为核心的多学科的医院社区延续性管理模式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并改善健康行为意识,是老年共病患者医疗新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8.
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有关,进行性、全身性的骨骼肌疾病。目前肌少症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以测量瘦体质量或无脂肪体质量来替代骨骼肌质量,而不是真正的直接测量骨骼肌质量。生物阻抗分析(BIA)、双能X线吸收法(DXA)、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等肌少症相关的常用骨骼肌测量方法各有缺陷,他们多数属于间接测量纯解剖骨骼肌质量的指标,少数属于直接测量纯解剖肌量指标。D3-肌酸稀释法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直接测量功能性肌量方法,该方法可以直接准确测量肌酸池大小和骨骼肌质量,反映骨骼肌功能,有望成为肌少症最有前途的生化检查方法,弥补目前常用方法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高原人室性早搏对心脏排血和充盈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5例室性早搏患者用脉冲多普勒心动图分别记录二尖瓣口及主动脉瓣口的血流频谱,同时用Ⅱ导联心电图在超声视屏上同步显示,分别测量室性早搏前正常心动周期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NMVI和NAVI),室性早搏时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EMVI和EAVI),及代偿心搏(室性早搏后)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PMVI和PAVI),室性早搏提前指数为T-R'/R-R。结果:EMVI和EAVI明显低于NMVI和NAVI,PMVI和PAVI显著高于NMVI和NAVI,但仅代偿47%和44%。室性早搏提前指数T-R'/R-R与室性早搏排血比值(EAVI/NAVI)及室性早搏充盈比值(EMVI/NMVI)呈良好相关。结论:室性早搏时心搏量和充盈量明显下降,室性早搏后的心搏量和充盈量增高,但代偿不足,高原人室早时心搏量和充盈的减少较平原人室早时为少,而室早后的代偿能力却较强。过早的、过频的室早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与室性心律失常(VT)及心功能的关系,选择55例IDCM病例(其中伴VT者34例,不伴VT者21例),对照组20例(伴VT者8例、不伴VT者12例),均行12导ECG测QTd、JTd,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显示:①伴有VT的IDCM组、不伴VT的IDCM组,对照组间比较QTd、JTd有显著差异(P<0.01)。②有VT的IDCM者LVEF<40%组与LVEF>40%组间QTd、JTd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③有VT者QTd与LVEF间具有显著的负相(r=-0.76P<0.01)。提示:QTd与IDCM病人定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心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