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检测1例凝血因子X(FX)缺陷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X促凝活性(FX∶C)等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其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排除多态性.结果:患者APTT 100.0 S、PT 46.6 s、FX:C 2.4%.位于F10基因Exon2内杂合性G8394A错义突变导致Gla(GAG)26Lys(AAG);位于Exon8内的杂合性T28262C错义突变导致Ser(UCC)425Pro(CCC).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排除Ser425Pro为多态性.结论:复合杂合性错义突变Gla26Lys和Ser425Pro可能是导致该例患者FX缺陷症的原因.这是2个新的导致FX缺陷症的F10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抗凝血酶(AT)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未缓解、复发时AT活性水平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不同分型或分期患者AT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初发组、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1);初发、部分缓解及复发组AT活性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各分期之间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同分型之间AT活性无明显差异;多发性骨髓瘤Ⅱ、Ⅲ期患者AT活性较Ⅰ期患者降低(P(0.05);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组患者与缓解组比较,AT活性显著降低,β2-微球蛋白、球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AT活性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变化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AT活性不仅反映血液病患者抗凝系统的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T活性水平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具有相关性,AT水平变化可能具有预后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23.
自身骨髓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自身骨髓移植(ABM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迁延不愈的SLE患者3例,硬膜外麻醉下,在髂后上棘取骨髓造血干细胞,4℃保存。预处理方案:2例为环磷酰胺120mg/kg,马法兰140mg/m^2;1例为环磷酰胺120mg/kg加VP-161.0g/m^2,预处理后回输骨髓造血干细胞,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协助造血及免疫重建。结果 移植后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2例免疫球蛋白降低10g/L左右,补体升高,自身抗体大部分转阴,例2皮肤病理显示原有的组织损伤减轻或消失,心肌肥厚及心包积液消失,例3移植后2周心磷脂抗体转阴,24h尿蛋白定量移植前8.50g,移植3个月后减少至2.43g。结论 (1)ABMT治疗SLE近期疗效显著。(2)疗效机制可能与预处理后组织中免疫病理细胞的减少,免疫球蛋白降低,自身抗体量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性,83岁。2004年2月因手足麻木、乏力、间断鼻出血、消瘦6个月人院,体重减轻10kg。曾在外院诊为多发性神经炎,给予维生素B_(12)、维生素B_6等治疗,疗效不佳。既往有高血压史20年,慢性支气管炎40余年,1962年患肺结核治愈。入院查体:贫血貌。肝、脾、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1×10~9/L;血红蛋白82 g/L,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血小板133×10~9/L。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南京市鼓楼医院血液科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中,2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V DNA分别为4.75×106拷贝·mL-1和1.15×106拷贝·mL-1。另1例HBsAg阴性,但其供者HBsAg阳性,HBV DNA为3.48×107拷贝·mL-1。对2例HBsAg阳性受者,移植前用拉米夫定;对HbsAg阴性受者干细胞回输时开始用拉米夫定,剂量均为0.1g每日1次,用至移植后1年。结果其中1例HBsAg阳性患者在移植后1个月内HBV DNA较高,波动于(1~1.2)×105拷贝·mL-1,1个月后HBV DNA降低,<3×104拷贝·mL-1。移植后1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最高达152U/L,持续1周后恢复正常。另1例移植后HBV DNA较低,持续<1×105拷贝·mL-1。无明显肝功能损害,ALT最高达56U/L。接受供者HB-sAg阳性患者移植后HBeAb阳性,HBcAb阳性,HBV DNA<1×103拷贝·mL-1。移植后10dALT升高,最高达205U/L,持续1周后恢复正常。3例患者长期服用拉米夫定耐受性好,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初步观察表明,拉米夫定可以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急性白血病 (AL)和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C)、层粘连蛋白 (LN)和透明质酸 (HA)的水平 ,探讨血清基质成分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放免法测定 2 6例健康者 ,11例MDS ,2 6例CML ,33例AL患者的PCⅢ、Ⅳ·C、LN和HA水平 ,其中 12例白血病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上述指标 ,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与健康者相比 ,MDS者血清Ⅳ·C、HA、LN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 ,PCⅢ水平无差异 (P >0 0 5 ) ;AL者初诊时四项指标升高 (P <0 0 1或P <0 0 5 ) ;CML明显增高 (P均 <0 0 1) ,但慢性期与急变期无差异 (P >0 0 5 )。 12例白血病患者骨髓HA水平高于外周血 (P <0 0 5 ) ,PCⅢ、Ⅳ·C、LN的水平无差异 (P >0 0 5 )。AL化疗获CR后血清HA水平较初诊时下降 (P <0 0 5 ) ,PCⅢ、Ⅳ·C、LN水平无变化 (P >0 0 5 ) ;复发时血清HA水平比CR时上升 (P <0 0 1)并达初诊时水平 (P >0 0 5 )。结论 MDS、AL、CML患者均存在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异常 ,动态血清HA水平观测可一定程度反映AL化疗疗效 ,但无助于慢粒急变的预测。  相似文献   
27.
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及配型的研究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及配型的研究,以探讨临床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南京地区55例患者HPA1-5系统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并为其进行血小板基因配型输注。结果 经血小板基因配型的吻合组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优于未经配型的对照组。结论 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及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藤黄酸处理U266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素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水平。结果藤黄酸呈浓度依赖性抑制U266细胞的生长,藤黄酸>0.5μg/ml才出现较明显的诱导凋亡的能力,藤黄酸降低U266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藤黄酸作用U266细胞24h和48h时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上升24.9%、31.7%、32.4%和57.0%、64.5%、63.5%。结论藤黄酸可抑制U266细胞的生长,机制与诱导U266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跨膜电位途径和胞浆激活途径参与了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CD1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标记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流式细胞术测定,对37例MDS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CD117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依据MDS的WHO分型方案、染色体核型以及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将MDS患者划分为RA-RARS-RCMD 组、RAEBⅠ-RAEBⅡ组;染色体良好组、染色体不良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高危组。结果 RA-RARS-RCMD组19例中11例CD34、CD117表达阳性,RAEBⅠ-RAEBⅡ组18例患者CD34、CD117表达均阳性;随着疾病恶性程度的增高,CD34、CD117表达明显升高;染色体良好组22例中14例患者CD34、CD117表达阳性,染色体不良组15例患者均表达CD34、CD117;随着异常克隆的出现,CD34、CD117表达升高;中危Ⅰ组17例中9例CD34、CD117表达阳性;中危Ⅱ组11例、高危组9例,所有患者CD34、CD117表达均阳性;随着预后积分的递增,CD34、CD117表达随之升高。结论 CD34、CD117检测有助于MDS 的分型、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免疫球蛋白(IG)/T细胞受体(TCR)重排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与其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检测手段间的差异,评估IG/TCR重排NGS在ALL MRD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ALL患者,同时采用NGS、流式细胞术(FCM)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检测MRD。结果:48.0%的患者初诊时NGS检测存在3个或以上异常高频克隆。81.3%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残留克隆与初诊时最高频克隆一致。在FCM判定MRD阴性的69例样本中24例(34.8%)经NGS检测仍阳性,MRD中位水平为4.13×10-5,显著低于FCM阳性患者的MRD水平(4.70×10-3)(P<0.05)。Ph+ALL患者同时采用NGS、q-PCR、FCM三种方法进行MRD检测,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