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D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 (VEGF-C) on lymphangi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tisense and scamble-sense oligonucleotide of VEGF-C were constructed, and the model of nude mice with orthotopically xenografted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Panc-1) was established. Thirty nud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PBS control group (group A), scramble-sense con-trol group (group B) and antisense group (group C). All nude mice were treated once every 2 days as 3 times per week, for 3 weeks (oligonucleotide 10 mg/kg every time). After treatments were com-pleted,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VEGF-C in plasma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o examine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lymphtic vessel density (LVD)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VEGF-C was inhibited significantly in group C. The concentrations were 237.5±41.5, 221.5±52.3 and 108.6±14.9 pg/mL in group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P<0.01). LVD in groups A, B and C was 13.8±2.1, 12.4±1.9 and 4.2±1.6 respectively (P<0.01). MVD in groups A, B and C was 27.5±8.7, 25.9±4.2 and 19.4±5.6 respectively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groups (P>0.05). It was suggested that VEGF-C ASODN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EGF-C in nude mice with orthotopically xenografted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and it could inhibit lymphangiogenesis,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ngiogenesis.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大出血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1999年-2008年收治的790例SAP患者中并发大出血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按防治出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阶段,对前后两阶段SAP合并大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387例SAP患者,并发大出血44例,其中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12例、以腹腔内大出血为主32例,发病率11.37%(44/387),死亡19例,死亡率4.91%(19/387);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403例SAP患者,并发大出血21例,其中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8例、以腹腔内大出血为主13例,发病率5.21%(21/403),死亡5例,死亡率1.24%(5/403);两期出血发病率和出血所致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及时肠内营养和免疫治疗、有效腹腔引流及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和方式可能是降低SAP并发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引流术后引流管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1月120例行引流术的SAP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胰周坏死腔内均置2根以上的橡胶引流管,术后动态监测引流液细菌生长的情况,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并监测引流物淀粉酶的水平以判断有无胰瘘的发生,同时腹腔CT平扫检查了解引流管及周边的情况,引流物黏稠者给予灌洗以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对胰瘘1个月以上者行瘘管造影了解主胰管的情况.结果:67例术后无胰瘘,或低流量胰瘘并不与主胰管相通,逐步拔除引流管而痊愈;44例胰瘘与主胰管相通,逐步退管,且粗口径管换成细口径管并夹闭引流管2周以上无不适后拔管;4例患者胰瘘6个月以上仍不能夹管遂行瘘管空肠吻合而痊愈,5例带管出院引流管不慎脱出而未及时插管者3例无不适,2例4个月后形成假性胰腺囊肿后再行囊肿空肠吻合术治愈.结论:SAP引流术后,根据有无胰瘘及与主胰管的通畅情况而处理引流管是保证患者顺利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显像引导在腹腔镜肝中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实施中肝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手术方式、ICG荧光显像方式、病理结果、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 24例行中肝切除术的病人中,开腹中肝切除术11例,ICG荧光显像引导的腹腔镜中肝切除术1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共发生Clavien-DindoⅢ级并发症3例。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更长[(261±80) min比(201±40) min,P0.05],但术后肝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8.5±3.3) d比(11.7±4.0) d,P0.05]。结论腹腔镜中肝切除术是中央区肝肿瘤的一种安全可行治疗手段,术中应用ICG荧光显像引导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
不同血滤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比较单次短时血滤 (SSVVH )和间断短时血滤 (ISVVH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血滤 (HF)指征的 5 8例SAP病人分别行SSVVH(SS组 )或ISVVH (IS组 )治疗 17、2 1例 ,2 0例未行HF者作对照 (N组 )。观察各时点TNF α、IL 6、IL 8、IL 1ra、IL 2、IL 10的血浆水平 ,以APACHEII评分、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衡量病情变化。结果 HF组的APACHEII评分在入院第 1天即显著下降 ,第 4天起显著低于N组 ,且IS组较SS组更低 ,P均 <0 .0 5 ;HF组血浆TNF α、IL 6水平在入院第 4、10天较N组显著降低 ,且IS组较SS组更低 ,P 均 <0 .0 5 ;入院第 10天 ,HF组IL 2和IL 10的水平及促抗炎因子比值明显高于N组(P <0 .0 5 )。N组、SS组和IS组分别有 1、1、0例中转手术和 3、2、0例死亡 ,出现液体负平衡时间分别为入院 ( 5 .9± 1.8)d、( 3 .5± 2 .1)d和 ( 2 .7± 1.4)d。结论 ISVVH较SSVVH在降低SAP病人血浆TNF α、IL 6、IL 8水平 ,升高IL 2、IL 10水平 ,纠正促抗炎细胞因子失衡方面作用更强 ,这与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相吻合。  相似文献   
26.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诊治经验。方法结合SAP病史,复苏液体量已足够时,在腹膨胀、腹壁紧张后出现心肺肾功能不全即可诊断ACS,膀胱测压作诊断辅助。诊断确立后及时开腹减压引流,3升静脉营养袋暂时性关腹。结果21例(23例次)。ACS患者中,行开腹减压术18例次,死亡3例(16.7%),未手术5例次,死亡4例(80%),总死亡率33.3%(7/21);7例死亡中,4例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断ACS5h内手术者无死亡;正规关腹多在开腹减压术后3~5d进行,最迟1例为术后8d;6例迟发性Acs均由腹腔腹膜后感染性坏死引起。结论SAP患者在SIRS和感染期均可发生ACS,并在病理基础上有其特殊性;及时诊断ACS和开腹充分减压,3升静脉营养袋暂时性关腹是治疗ACS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龚会军 《云南医药》2007,28(2):178-181
三又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为神经性疼痛中最常见者。多于中年后起病,以单侧Ⅱ,Ⅲ支为主。三叉神经痛分为继发性(症状性)和原发性三又神经痛,后者又称为真性或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颅面部疼痛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4%~0.5%,临床很早发现血管、肿瘤等压迫三叉神经根可引起TN,认为TN是一种周围神经疾病。约半个世纪前,临床应用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能有效控制TN,由此引出TN发病机制的神经中枢性发作假说。虽经一个世纪的探索,至今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疑点颇多,探明TN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其受体CCR2在骨髓基质细胞(MSC)体内、外迁移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大鼠MSC,取第五代MSC行免疫荧光鉴定;免疫组化、RT-PCR检测纯化MSC表达CCR2情况;Boyden小室法检测趋化因子MCP-1(5~500ng/mL)对MSC的趋化迁移作用及其特异性。42只成年大鼠用于体内研究(脊髓全横断组24只,假手术组9只,正常大鼠9只),分别于术后1,3,7.14d取材,行免疫组化检测MCP-1表达,或行MCP-1的Real-timePCR定量分析,或颈内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的MSC,观察MSC向脊髓迁移情况。【结果】第5代MSC都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Vimentin、Laminin及Fibronectin;细胞免疫荧光、RT-PCR证实MSC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2;MCP-1(5~500ng/mL)体外可趋化MSC迁移(P〈0.05),抗MCP-1抗体可对抗其趋化迁移作用(P〈0.05)。脊髓全横断组、对照组脊髓均表达MCP-1,但细胞分布、染色存在差异。影响MCP-1定量。脊髓损伤后趋化因子MCP-1RNA在1d、3d及7d较对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时MCP-1 RNA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其变化,脊髓损伤区迁移MSC较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体内、外可趋化MSC迁移.MCP-1/CCR2通路参与MSC向脊髓全横断损伤区的迁移。  相似文献   
29.
2003年6月-2004年6月我们应用切断阴茎悬韧带结合聚四氟乙烯(PTFE,美国Gore公司)材料的方法治疗阴茎短小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垂体Rathke囊肿(拉克氏囊肿)是来自颅颊囊的胚胎残余组织,临床上报道很少。1913年Goldzieher首次报道垂体Rathke囊肿,北京协和医院自1991年到1996年报道22例。我科自2003年8月到2006年1月经唇、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垂体Rathke囊肿共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