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8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31篇
内科学   135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77篇
外科学   147篇
综合类   534篇
预防医学   16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6篇
  1篇
中国医学   175篇
肿瘤学   8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通过人工诱导建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获得性耐药的肺癌细胞系,氯化锂联合rhTRAIL作用细胞,以期了解氯化锂增敏TRAIL的现象及机制。方法:通过低剂量rhTRAIL诱导人肺大细胞癌细胞系H460,建立TRAIL耐药细胞株H460R并鉴定,应用MT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氯化锂和rhTRAIL联合给药后亲本株与耐药株细胞增殖和凋亡差异,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死亡受体表达。结果:rhTRAIL处理亲本株H460和耐药株H460R后细胞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IC50分别为59.2ng/ml和294.8ng/ml。60ng/ml rhTRAIL处理耐药株及亲本株后平均细胞凋亡比例存在显著差异(10.5%vs 19.4%,P<0.01),耐药株表现出显著的TRAIL耐受现象。但联合20mmol/L氯化锂后,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耐药株细胞增殖及凋亡发现H460R对rhTRAIL的敏感性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死亡受体DR4和DR5的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这可能是药物增敏的机制之一。结论:氯化锂能够增加获得性耐药细胞系H460R对TRAIL的敏感性,死亡受体表达增加是可能的增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造成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开裂的原因。方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受普外科剖腹手术的473例患者,进行造成患者切口开裂相关因素的分析讨论。结果:造成普外科患手术切口开裂的因素包括高龄、肥胖或营养不良、术后使用激素、手术伤口感染以及合并糖尿病等。结论:普外科急诊手术开裂与高龄、肥胖或营养不良、术后使用激素、手术伤口感染以及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3.
用人乙肝病毒(HBV)接种树的,建立HBV感染动物模型,实现连续传代感染,并用乙肝疫苗预防其感染。以此模型研究HBV及(或)黄曲霉毒素B1(AFB1)在诱发肝癌中的作用。结果肝癌诱发率在同时接受两种因子者显著高于单一因子者,癌前病变的发生与肝癌诱发率相关,被感染树的肝组织及(或)肝癌中检出HBVDNA可整合于宿主肝DNA。提示HBV和AFB1起协同致癌作用并支持HBV与肝癌的病因学关系。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临床检测指标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劳动能力(运动贮量)的意义。方法:34例AMI后病人,住院期间进行了多种临床检测,出院前24~48小时进行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部分病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最后作统计学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病人运动量相关的指标。结果:病人发病年龄,静息脉压与休息、运动峰值心率差(心率差)的乘积对运动贮量有负向影响(r分别为-0.5081,-0.7135);病人出院前的一般状况,心率差与运动贮量有正向影响(r分别为0.4973,0.6325);在研究的20项因素中,经逐步回归分析,有4项在a=0.05的水准上选入回归模型,所得到的方程为:y=418.67—7.88x1 119.39x6 7.85x10-1.07x12.结论:AMI病人住院时的上述4项指标可以较好的预测其出院时的劳动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基于三维CT图像对髌骨下极骨折分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67例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CT图像并分型。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 结果 髌骨下极骨折分为无移位骨折(Ⅰ型)和移位骨折(Ⅱ型)两型。移位骨折可分为3个亚型:Ⅱa型,大块型骨折,包括髌骨下极1枚孤立性骨折块,或2枚较大的骨折块;Ⅱb型,粉碎性骨折,多枚较小的骨折块,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骨折块;Ⅱc型,袖套样撕脱骨折,沿髌骨下极整个弧面的呈内外方向的长弧形骨折,多为粉碎性的,骨折块非常薄。本研究中Ⅰ型8例,Ⅱa型11例,Ⅱb型42例,Ⅱc型6例。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平均K值为0.782(0.682 ~ 0.896),基本可信;观察者自身可信度平均K值为0.837(0.786 ~ 0.884),完全可信。 结论 本文髌骨下极骨折分型方法有较高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构建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LAAT)状态预测模型,为临床个体化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期间所有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资料,结合筛选标准共获得NVAF患者530例。根据LAAT状态分为无LAAT组(n=428)和有LAAT组(n=102)。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单位病例特点广泛收集可能与NVAF患者LAAT形成有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列线图构建NVAF患者LAAT状态模型,并对模型准确性进行评价及内部验证。结果血栓病史(非LAAT)、房颤病程、房颤发作类型、BNP、Cys-C、LAD等6个危险因素与NAVF患者LAAT状态相关(P均 < 0.05),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列线图构建NVAF患者LAAT状态预测模型,C-index为0.74(95%CI:0.69~0.79)。此外,在校准曲线中也表明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内部验证集的C-index为0.72(95%CI:0.67~0.77)。结论基于列线图构建的NVAF患者LAAT状态模型有着良好的实际预测能力,可较准确、直观、个体化地预测NVAF患者LAAT状态。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决明子中6种游离蒽醌类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决明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决明子中6种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分别为橙黄决明素,大黄酸,决明蒽醌,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色谱柱(5μm,250 mm×4.6mm);乙腈(B)-0.1%磷酸(A)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85 nm;柱温为室温。结果 6种游离蒽醌类成分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在98.0%~99.6%范围内,RSD<2.0%。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高效,可用于决明子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8.
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在细胞分化与沟通、机体发育、免疫反应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疾病相关研究中,miRNA更是具有广泛的用途和美好的前景。本文主要针对miRNA的相关特性、与结核病(tuberculosis,TB)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等做综述。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吸烟对α1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和Ca2 通道拮抗剂类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氨氯地平,特拉唑嗪单一或联合用药对入选的3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四周治疗,并分析吸烟史对不同降压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结果 单用特拉唑嗪在无吸烟史的人群中有效率达到79%,而在有吸烟史的人群中只能达到40%,且不管患者在近一年内是否戒烟,有效率均是4Q%,远低于非抽烟人群;对于单用氨氯地平的患者,有吸烟史对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也有影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会降低α1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的降压疗效,但对Ca2 通道拮抗剂氨氯地平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丙肝患者的病毒学应答情况、抗肝纤维化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未合并肝硬化的慢性丙肝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40例使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观察组一40例单独服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治疗。另外纳入服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的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慢性丙肝患者18例为观察组二进行对比观察。对比治疗前后HCV-RNA、生化学指标、肝脏瞬时弹力成像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末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5%、95%,高于对照组的80%(P=0.043)、72.5%(P=0.006)。对比治疗前的观察组一及对照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治疗后2组AST、ALT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停药12周后,合并肝硬化代偿期的观察组二Ⅲ型前胶原(type Ⅲ procollagen,PCⅢ)(125.616±14.683 vs. 25.783±14.006,t=22.091,P=0.000)、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329.927±66.372 vs. 163.883±55.623,t=8.066,P=0.000)、肝硬度值(19.627±3.594 vs. 15.300±3.645,t=3.456,P=0.003)较前明显下降。观察组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5%(?字2=6.373,P=0.012)。结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相较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其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同时有改善肝脏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