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杨崇美  管辉 《山东医药》2011,51(35):101-10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上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均不清楚。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已证实微生态失调直接或间接参与上述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可有特异或非特异的皮肤表现,而且多种多样;此外,皮肤表现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准确识别这些皮肤表现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尽早发现一些潜在的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胰疾病.本文主要就消化系统肿瘤、胃肠道疾病、肝胆胰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皮肤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腹型过敏性紫癜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与内镜表现。方法1995-10~2003-06对山东省立医院的32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与内镜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有腹部绞痛,腹痛部位多变而不固定,症状严重,而腹部体征轻微,59·38%的患者伴恶心、呕吐,50%的患者有呕血、便血,大便潜血全部阳性,25%患者血尿淀粉酶升高,腹痛发生后2~10d出现下肢紫癜。内镜检查可见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点、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回肠末段、回盲部和升结肠黏膜病理改变最严重,食管黏膜正常。解痉剂和抗酸药物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有效。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胃肠黏膜广泛散在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雪花状多发性溃疡。腹痛剧烈而部位多变、腹部体征轻微,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幼女生殖器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对78例11月~10岁以生殖器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资料显示以性早熟(71.79%)和生殖器炎症(12.82%)最为常见;恶性肿瘤比例低,死亡率较高.结论:除恶性肿瘤外预后均好,而对以生殖器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需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65.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感觉功能和肛肠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的感觉功能和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34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泻组和便秘组各17例,采用PC Polygm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测定34例IBS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结果 腹泻组和便秘组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初始感觉阉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IBS腹泻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BS便秘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排便时IBS便秘组患者的肛管松弛压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IBS患者排便功能和直肠感觉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6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对1979~2005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31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20.61%的患者与进食有关,12.21%的EG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多样,消化不良型EG51.90%;梗阻型7.63%;腹水型18.32%;混合型22.14%。75.58%的EG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嗜酸细胞的比例为7.00%~74.00%,嗜酸细胞的绝对值0.48×109~7.64×109。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息肉样增生,病理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逐渐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左侧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左侧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和内镜特征。方法 对手术证实的8例左侧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左侧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和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具有胰腺疾病的特点,而无肝脏疾病的表现和检查异常。内镜下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占62.5%;食管、胃底静脉同时曲张占37.5%。术前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结论 胰腺疾病可致门静脉高压,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左侧门静脉高压的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8.
气囊扩张与肉毒毒素注射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比较单纯小气囊扩张、单纯肉毒毒素(BT)注射和两者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48例患者随机被分为3组:扩张组只用小气囊扩张治疗;注射组只注射BT治疗;联合组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分别于术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有效率)、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LESP)、松弛率(LESRR)。结果:在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时,有效率及治疗前后LESP和LESRR的差值,联合组和注射组该3项指标均高于扩张组;在治疗后l周和3个月时,联合组与注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1年时,联合组高于注射组。3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气囊扩张术与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射BT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张安忠  杨崇美 《山东医药》2003,43(34):60-60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是在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疗法。此方法是经颈内静脉插入穿刺导管,通过肝右静脉,在肝实质内穿刺静脉的右支或左支,以建立起肝静脉-门静脉通道,继而用球囊扩张通道,放入可扩张性血管支撑夹,以防止肝回缩,保持分流道通畅。  相似文献   
70.
结肠癌细胞可通过Fas/FasL逃逸机体免疫监视 ,反击机体免疫系统[1] 。本实验拟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对结肠癌细胞 (SW 4 80 )Fas系统表达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检测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SW4 8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ATRA(Sigma)按 0、10 -5、10 -6、10 -7、10 -8mol/L浓度 ,与SW4 80共培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每孔的总蛋白含量。测SW 4 80细胞中肠型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碱性磷酸酶比活性 (U/mg) =碱性磷酸酶值 /总蛋白量。2 .SW 4 80细胞Fas、FasL表达的检测 :ATRA与SW4 80细胞共培养 6d后 ,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