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51.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IPSS)是在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疗法。此方法是经颈内静脉插入穿刺导管 ,通过肝右静脉 ,在肝实质内穿刺静脉的右支或左支 ,以建立起肝静脉 -门静脉通道 ,继而用球囊扩张通道 ,放入可扩张性血管支撑夹 ,以防止肝回缩 ,保持分流道通畅。TIPSS将肝外门腔分流转移至肝内 ,既保留了 H型分流的优点 ,又有效降低了门脉压力 ,同时 ,肝内分流道又起到了“限制性”分流的作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明该术后门脉血流为“进肝流向”,这就维持了肝脏所需的含“肝营养因子”的胰腺血流 ,使…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碳酸钙口服混悬液与质子泵抑制剂在改善酸相关性疾病临床症状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00例14~70岁且至少有一个中度或重度症状(反酸、上腹痛、上腹不适、上腹烧灼感、上腹胀满)的酸相关性疾病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予碳酸钙口服混悬液和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第1次服药至临床症状缓解起效时间,服药后第3、7天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碳酸钙组患者第1次服药后反酸、上腹痛、上腹不适、上腹烧灼感、上腹胀满等症状的平均缓解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奥美拉唑组(F=4.866、8.142、41.366、6.955、35.252,P均<0.05).服药后第3天,碳酸钙组与奥美拉唑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9.50%、72.50%;服药后第7天,碳酸钙组与奥美拉唑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0%、96.50%.服药后第3、7天两组治疗有效率及综合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碳酸钙组中,轻度不良反应14例,中度不良反应2例;奥美拉唑组中,轻度不良反应10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碳酸钙口服混悬液比质子泵抑制剂缓解酸相关性疾病症状更快速,能有效改善酸相关性疾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3.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与内镜表现,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与内镜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有腹部绞痛,腹痛部位多变而不固定,症状严重而腹部体征轻微,59.4%的患者伴恶心、呕吐,50%的患者有呕血、便血,大便潜血全部阳性,25%患者血尿淀粉酶升高,腹痛发生后2~10d出现下肢紫癜。内镜检查可见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点、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回肠末段、回盲部和升结肠黏膜病理改变最严重,食管黏膜正常。临床和内镜的误诊率分别为87.5%和85.7%。解痉剂和抗酸药物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有效。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胃肠黏膜广泛散在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雪花状多发性溃疡。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痛剧烈而部位多变、腹部体征轻微,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54.
病历摘要患者女,44岁.因反复下腹疼痛、低热2个月于1999年10月23日第2次入院.患者于1999年8月2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开始为阵发性,不重,未在意.1 d后,腹痛加重,局限于右下腹,伴低热,呕吐,腹痛持续不缓解,8月22日门诊以"腹痛原因待查"第1次收入院.住院后体检:T 37.5℃,心肺正常,腹软,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患者既往体健,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9.6×109/L,中性粒细胞0.81,肝、肾功能正常.腹部透视正常.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经内、外科会诊后,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给予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腹痛很快缓解,体温正常,体征消失,血常规检查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出院后1个月,患者又出现下腹痛,以右下腹为著,间断性发作,开始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后渐加重,并伴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7.6℃之间,大便时干时稀,无脓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于1999年10月23日再次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DPP-4抑制剂单独及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DPP-4抑制剂和SASP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CMC)灌胃,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格列汀、SASP、西格列汀和SASP两者联合灌胃治疗,1次/d,连续6d。每天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称量小鼠体质量,观察大便形状,检测大便隐血,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6d后处死小鼠,分离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明显改善UC小鼠临床症状, 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肠病理损伤明显缓解;DPP-4抑制剂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GLP-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DPP-4抑制剂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DPP-4抑制剂对UC小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与SASP联合用药可达到协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56.
目的 Fas系统在结肠癌免疫逃逸、反击中起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观察抗肿瘤药物对结肠癌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求出 5 氟尿嘧啶 (5 Fu)、丝裂霉素 (MMC)、顺铂 (CP)对结肠癌细胞SW 4 80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 (IC50 )。SW 4 80细胞经不同药物浓度 (0、0 5IC50 、IC50 、2IC50 )作用后 ,免疫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Fas、FasL表达的变化 ;原位杂交法检测在药物处理前后FasmRNA、FasLmRNA的变化。结果  5 Fu、MMC、CP对SW 4 80的IC50 为 11 70、3 12、3 4 0mg·L-1。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一致 :在未加药时 ,SW 4 80高表达FasL ,低表达Fas ;经不同浓度 5 Fu作用后 ,SW 4 80细胞Fas表达率逐渐升高 ,而FasL表达率不变 ;经不同浓度MMC和CP作用后 ,SW 4 80细胞Fas和FasL表达率均逐渐升高。 5 Fu、MMC、CP原位杂交结果示 :经不同浓度 5 Fu作用后 ,SW4 80细胞FasmRNA表达率逐渐升高 ,而FasLmR NA表达率不变 ;经不同浓度MMC和CP作用后 ,SW 4 80细胞FasmRNA和FasLmRNA表达率均逐渐升高。结论 不同抗肿瘤药物以不同的方式影响SW 4 80细胞Fas系统的表达。MMC和CP在增加结肠癌细胞凋亡敏感性的同时 ,可能也有助于肿瘤细胞逃逸机体免疫监视 ;而 5 Fu则不影响结肠癌细胞逃逸机  相似文献   
57.
患者男,43岁。反复腹胀不适2月余。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恶心、呕吐,无发热、腹痛,食欲逐渐减少,进食后腹胀明显,无腹泻及黑便,无咖啡样物,无乏力,体重减轻15kg,大便每天3—4次,便秘,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自发病以来无发热,食欲差,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无阳性病史。无疫区久居史,嗜烟酒。家族史无特殊记载。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初步诊断:空肠上端占位,胃炎。  相似文献   
58.
端粒的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免遭融合、重组和降解,其长度的维持是细胞永生化及恶性转化的重要分子基础,而调控端粒长度的关键分子则是端粒酶.端粒酶的重新表达在细胞永生化及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端粒酶RNA(hTR) 作为端粒酶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端粒的重复序列并参与端粒酶的活化.本研究将反义端粒酶RNA基因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质粒载体PLXSN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LXSN-hTR,以期重组质粒表达反义端粒酶RNA,从复制、转录、及翻译三个水平发挥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端粒长度和端粒酶的活性,抑制或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为研究和探索基因治疗肿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1979年1月至2005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31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0.61%的EG患者与进食有关,12.21%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多样。消化不良型EG占51.91%,梗阻型占7.63%,腹腔积液型占18.32%,混合型占22.14%。75.58%的EG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嗜酸粒细胞的比例为0.07—0.74,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为(0.48-7.64)×10^9/L。腹腔积液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息肉样增生,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应用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逐渐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腹腔积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杨崇美  朱彦华 《临床荟萃》2001,16(19):909-910
病毒性肝炎是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和近年发现的 TTV。我国为肝炎高发区 ,临床上诊断病毒性肝炎并不难 ,但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黄疸、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和肝大、腹水等体征并非病毒性肝炎所特有。临床上出现与肝炎相似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异常时 ,易被误诊为肝炎。为减少漏误诊 ,现将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疾病综述如下。1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可致多脏器多系统损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