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肾上腺神经鞘瘤(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特点。结果:7例患者肿瘤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6例良性,1例恶性,随访2~8年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的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12.
目的 探讨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技术诊治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采用输尿管镜诊治的78例输尿管结石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72例成功;取石治疗成功率为92.3%,发生并发症5例,占6.4%(5/78),其中输尿管穿孔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都发生在应用输尿管镜取石的早期病例。结论 输尿管镜下取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成功率与操作经验、技术熟练程度及适应征的掌握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13.
多西紫杉醇和维甲酸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和维甲酸对前列腺癌细胞系 PC- 3的体外体内协同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形态学 ,四甲基噻唑蓝 (MTT)法 ,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 10 - 6、10 - 7、10 - 8mol/L 多西紫杉醇和 10 - 5、 10 - 6、10 - 7mol/L 维甲酸在体外单药或协同对前列腺癌细胞系 PC- 3的生长抑制作用、诱导凋亡、对细胞 DNA含量及 Cyclin D1 表达的影响。观察 PC- 3细胞荷瘤裸鼠单独及协同使用多西紫杉醇和维甲酸前后的体质量、肿瘤重量、血清 PSA和肿瘤 PSA免疫组化表达的变化。结果  10 - 6 mol/L和 10 - 5mol/L维甲酸协同 10 - 7mol/L以上多西紫杉醇作用 4 8h,可增强对前列腺癌 PC- 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抑制率≥ 6 9.2 % ,P<0 .0 1) ,增强诱导凋亡作用 (凋亡率≥ 2 3.8% ,P<0 .0 5 ) ,下调 Cyclin D1 的表达 (表达率≤ 14 .2 % ) ,与阳性对照组Cyclin D1 表达率 2 5 .5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维甲酸使多西紫杉醇所致的 G2 /M期细胞比例由 74 .3%变为 5 7.8% ,部分地逆转了其 G2 /M期细胞周期阻滞 (P<0 .0 5 )。协同治疗前后裸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但肿瘤质量〔(2 .8± 0 .4 ) g〕、血清 PSA〔(4 3± 11) ng/ml〕和肿瘤 PSA免疫组化的表达率〔(2 6± 3.2 ) %〕在协  相似文献   
214.
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五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我们收治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 144 2例 ,有原发性附睾肿瘤 10例 ,其中恶性 5例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5例。年龄 18~ 5 7岁 ,平均 41岁。从有症状或发现包块至就诊时间 5d至 1年 ,平均 4.4个月。 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 ,包块长大不明显 ,无触  相似文献   
215.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25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25例,随访23例,结果治愈4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2.6%,并对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理、诊断及经尿道电切术的方法等进行了讨论,提出电切范围应为所有病变粘膜及与之相邻的正常膀胱粘膜,切除深度应达固有膜下。认为该术式对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16.
1 同源盒基因McGinnis等〔1〕在研究果蝇胚胎早期发育控制时 ,发现很多基因都有一段长 1 80bp ,编码 6 0个氨基酸的高度保守序列 ,该结构称之为同源盒 (home obox) ,这些基因称为同源盒基因。已经在鼠及人类中发现几百种独特的同源盒基因〔2〕。生物化学及基因分析确定同源盒基因产物均含有螺旋 转角 螺旋的DNA连接区 ,它是转录的调节因子〔3〕。同源盒基因的表达也已在成年人的某些正常组织及肿瘤中发现〔4〕。NKX3 .1是近期发现的特异存在于前列腺组织中 ,且受雄激素调控的同源盒基因〔5~ 7〕。2  NK基因及…  相似文献   
217.
不同直径肾错构瘤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RAM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2例RAML患者按肿瘤直径分为3组:A组(<4cm)21例,B组(4~≤8cm)63例,C组(>8cm)18例;A组中17例(81%)患者无任何症状,治疗以定期随访为主。B组中50例(79%)患者有临床症状,5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4例行肾切除术,2例行肾癌根治切除术,5例患者定期随访。C组中16例(88%)患者有临床症状,所有病例都进行了手术治疗,10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6例行肾切除术,其中2例行肾癌根治切除术,1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后择期行肾切除术,1例因伴发下腔静脉瘤栓而同时行了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RAML。结论: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可临床随访;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218.
目的:观察行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膀胱肿瘤中MCP-1,钟声蛋白样受体(TLR4,TLR2),以及核转录因子кB(NFкB)的表达,探讨MCP-1在BCG抗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提取标本组织中的总RNA,用MCP-1,TLR4,TLR2,NFкB的寡核苷酸引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原发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正常膀胱黏膜以及BCG灌注治疗后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标本中MCP-1,TLR4,TLR2,NFкB mRNA的表达。结果:在TURBT标本中,经膀胱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MCP-1,TLR4,TLR2,NFкB mRNA表达增强。结论:经BCG灌注治疗后,其肿瘤标本中MCP-1,TLR4,TLR2,NFкB mRNA的表达增强,提示BCG的抗瘤机制可能包括TLR4,TLR2,诱导NFкB信号系统的激活导致肿瘤局部产生MCP-1的升高,进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19.
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资料,以提高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纳入1998年~2004年在我院诊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9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研究不典型嗜铬细胞瘤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高血压、血浆儿茶酚胺等方面和典型组患者的差异。结果90例患者中有22例(24.4%)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8例(75.6%)为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平均最大径均无显著差异;不典型组肾上腺肿瘤主要位于右侧肾上腺,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低于典型组,且不典型组去甲肾上腺素阳性率也明显低于典型组。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和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比,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位于右侧,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检出率低于前者,从肿瘤大小上无法鉴别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但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血浆儿茶酚胺检测,大多数不典型嗜铬细胞瘤都可在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20.
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NCS)在成年患者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2001年2月至2008年11月期间收治入院的21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21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6例。以血尿为最主要的症状,其中19例(90.48%)为肉眼血尿,2例(9.52%)为显微镜下血尿。17例(80.95%)患者尿中正常形态红细胞≥85%,11例(52.38%)患者尿蛋白呈阳性,9例(42.86%)患者彩超发现平卧位左肾静脉最宽处内径(a)与最窄处内径(b)比值均数为4.5±2.4,直立位a/b均数为8.1±2.6。15例(71.43%)患者CT呈现左肾静脉受压表现,8例(38.09%)患者膀胱镜检见左侧输尿管口喷血。7例(33.33%)行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平均血管阻断时间23±5.54min,血尿、蛋白尿在术后消失,其余14例(66.67%)行保守治疗,获得随访的5例患者中有3例血尿消失,2例患者仍有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结论:尿红细胞形态、肾血管彩色超声、增强CT、核磁共振(MRI)及膀胱镜检查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效果明确,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