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我院1994年1月~1995年12月共施行同种肾移植98例,13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其中8例治愈,5例死亡。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7例。年龄25~50岁,平均36.5岁。原发病除1例为双侧肾错构瘤大出血先后摘除左、右肾外,余12例均为慢性肾炎。术前血液透析8例,腹膜...  相似文献   
192.
尿道瘢痕组织胶原酶活性及TIMP-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正常尿道组织和尿道瘢痕组织中胶原酶活性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 1(TIMP- 1)的表达 ,探讨其对尿道瘢痕组织降解的影响。 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尿道狭窄段瘢痕组织和脑死亡患者的正常尿道组织各10例 ,采用 EL ISA法检测组织中胶原酶活性及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TIMP- 1m RNA的表达。 结果 尿道瘢痕组织中胶原酶的活性为 (15 .32± 2 .2 9) U,正常尿道组织的胶原酶活性为 (2 4 .6 7± 6 .78) U,瘢痕组织的胶原酶活性低于正常尿道组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与正常尿道组织比较 ,尿道瘢痕组织的 TIMP- 1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TIMP- 1表达升高、胶原酶活性降低影响了尿道瘢痕组织的降解 ,可能是尿道瘢痕增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3.
肾移植术后应用骁悉与硫唑嘌呤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系统评价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骁悉(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与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4.6)、EMBASE(1984~2004.6)、Cochrane图书馆(2004第2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4.6),纳入涉及肾移植术后使用MMF与AZA出现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其方法 学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4.1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4个RCT,涉及不同剂量MMF与AZA治疗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MMF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ZA,特别是MMF3 g/d组的呕吐、腹痛、腹泻发生率与AZ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MMF3 g/d组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在6个月、1年及3年观察期内明显高于AZ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F2 g/d组在1年随访期内感染发生率也高于AZA组.MMF3 g/d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AZ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MF2 g/d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与AZA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MMF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于AZA组,MMF3 g/d组与AZ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F各组及AZA组皮肤肿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MF与AZA相比,其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机会感染发生率,较低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4.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b型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Ⅱb型是一种罕见疾病,我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33岁,未婚。因心悸、头昏、多汗、多饮、多尿8个月入院。患者自幼便秘而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予口服缓泻剂治疗。13年前因左甲状腺肿块而行左侧甲状腺全切右侧大部切除术,病...  相似文献   
195.
对72例(75例次)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以氢化考的松(HC)为代表]进行动态测定。术后肾功能稳定组HC为0.034±0.022μmol/L,肾上腺皮质功能残余率(RR=术后HC/术前HC)为0.062±0.041,而急性排斥组HC与RR分别为0.205±0.158μmol/L及0.458±0.382,均高于前者(P<0.05);感染组HC与nR分别为0.04±0.035μmol/L及0.0075±0.0068,均低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RR对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优于HC。RR临界值为0.10时,对急性排斥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833与0.894.RR与HC对急性排斥有一定预测性,在排斥反应症状出现24小时之前,其诊断敏感性为0.733。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测定还有助于鉴别急性排斥与急性肾小管坏死。  相似文献   
196.
大鼠输精管结扎对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摘要)沈凯唐孝达杨宇如黄明孔李虹本研究采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对输精管结扎后生精细胞的凋亡状况进行了初步检测,为从理论上对输精管结扎法进行深入评价打下基础。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大白鼠(Wistar,封闭群)90只,体重...  相似文献   
197.
紫杉醇和吉西他滨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紫杉醇协同吉西他滨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 3的体外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光镜形态学、噻唑蓝 (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 10 -6、10 -7、10 -8mol/L浓度紫杉醇和 10 -7、10 -8、10 -9mol/L浓度吉西他滨在体外单独或协同用药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 3的作用 ,对细胞DNA含量及CyclinD1表达的影响。 结果 :10 -8mol/L以上浓度吉西他滨作用 4 8h ,可增强 10 -7mol/L以上浓度紫杉醇对前列腺癌PC 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 [抑制率≥ (5 0 .8± 4 .2 ) % ,P <0 .0 5 ]及诱导凋亡作用 [凋亡率≥ (2 2 .9± 2 .3) % ,P <0 .0 5 ],下调CyclinD1的表达 [表达率≤ (9.6± 1.6 ) % ],与阳性对照组CyclinD1表达率 (2 5 .5± 4 .1)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吉西他滨使紫杉醇所致的G2 /M期细胞周期阻滞比例由 (70 .3± 9.7) %变为 (38.2± 4 .2 ) % ,部分地逆转了其G2 /M期细胞周期阻滞 (P <0 .0 1)。 结论 :紫杉醇和吉西他滨可以协同增强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 3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显示了紫杉醇和吉西他滨协同用于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可能性 ,并部分地说明了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8.
陈宗福  杨宇如 《华西医学》1989,4(2):233-235
本文报道我院70例尸体肾移植的供肾采摘和灌注的经验。本组70个供肾均经腹部切口,剪开左、右结肠旁沟腹膜及肾周筋膜,分别摘取左右肾。肾离体后以硅胶管直接插入肾动脉单次灌注,其中14例采用乳酸林格氏白蛋白液,59例采用Hc-A或Ross液作为灌注液。 70个肾中,左44,右26,其中19个肾具有多支动脉。热缺血时间最短3分钟,最长15.5分钟。62例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最短2  相似文献   
199.
目的 构建小鼠CD154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转染膀胱癌细胞后对癌细胞体内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T739小鼠CD154 cDNA,重组到pcD-NA3.1/Zeo(+)构成重组质粒。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BTT739,将转染后的细胞接种T739小鼠,观察肿瘤在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 RT-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可见0.8kb处的目的基因条带,序列测定结果正确;CD154重组质粒转染BTT739细胞后能够在肿瘤细胞内表达;转染CD154的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不能成瘤。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CD154真核表达质粒,将其转染肿瘤细胞后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性。  相似文献   
200.
吉西他滨与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化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近年来新型嘧啶类抗肿瘤药物吉西他滨的作用机理、药理特点及其在膀胱癌 ,前列腺癌 ,肾癌化疗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