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31.
王莉  何凡  卢一平  石明  王佳  杨宇如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68-236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2007年肾移植术后病人1589例,报告并发肺癌病人3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肾移植术后肺癌发生率约为0.19%,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早期诊断较难,预后较差.[结论]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与肺癌的临床表现具有部分相似性,容易误诊.肾移植术后应警惕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肺癌.  相似文献   
132.
前列腺肉瘤较少见 ,Stafford (1 82 9年 )首先报道本病 ,曹晨涛 (1 930 )报告国内首例 ,近期我院收治 1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陈富财 ,男 ,48岁 ,已婚 ,汉族 ,因“解大便次数增多 ,困难半年”入院 ,自诉病程中偶有肛周、下肢膝关节疼痛。查体 :前列腺Ⅳ°大小 ,质地柔韧 ,有囊性感 ,且有硬结 ,表面不光滑 ,有压痛感。突入直肠明显。入院前在院外CT发现 :前列腺5 0cm× 4 9cm× 5 1cm ,不均匀增大 ,与直肠前壁紧密相连 ,正常的脂肪间隙消失 ,右侧精囊显示较差 ,未见确切长大淋巴结 ,所扫层面骨结构未见异常。B超…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内外构建尿路上皮组织的方法.方法:制备新西兰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材料(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graft,BAMG),通过Masson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特点.酶消化法获取兔膀胱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细胞鉴定.将膀胱上皮细胞与BAMG体外复合培养,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状况.将体外培养的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分别在4周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制备的BAMG呈白色半透明薄膜状,扫描电镜下为纤维网状结构,无细胞残留.体外培养的膀胱上皮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抗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染色胞浆呈棕黄色阳性反应.膀胱上皮细胞接种到BAMG 7 d后,细胞铺满材料的表面,呈单层细胞结构.裸鼠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后,细胞-材料复合物形成多层细胞结构,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能够在体内外初步构建尿路上皮组织,这可为进一步进行组织工程泌尿道修复及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4.
器官移植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卡氏肺孢子虫概况,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综述了器官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水平。方法:行输尿管造影(RU)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等检查,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输尿管呈反J形或S形。治疗采用输尿管切断复位矫正术,术中切除下腔静脉后有病变的输尿管2~3cm,无张力吻合输尿管。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7例手术,1例保守治疗。术后3~6月复查症状消失,肾积水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吻合口无狭窄。结论:IVU和RU是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首选方法,输尿管切断复位矫正术是治疗此病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6.
自首例脐血移植治疗Fanconi贫血获得成功以来,全世界有关脐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兴未艾。然而,有关尿毒症患者应用脐血的研究却少见报道。为此,笔者选择了终末期尿毒症接受透析治疗的病人,采用无血缘关系的脐血输注,观察输血后病人主要症状及血常规有关指标的改善,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1999年1月至1999年7月本院住院终末期尿毒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接受脐血全血输注者(20人)为实验组,同期接受成人洗涤红细胞输注者(19人)为对照组。两组间有关情况的比较见表1~2。1.2 脐血的采集与检测选择无急慢性传染病、无产科并发症足月顺产健康产妇,于胎儿娩出后第三产程作脐静脉穿刺,封闭式采血,置入无菌抗凝的血液储存袋内,于4℃冰箱短暂保存,24~72h内使用。采自每个胎盘的血为1U,约80~120ml。同时取脐血残存血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常规检测、肝炎全套抗体检测、艾滋病抗体检测、梅毒血清试验以及抽样行细菌培养。上述检查合格者,脐血方可供临床输注用。1.3 输血方法脐血组静脉输注符合检测要求的同血型脐血全血,每周1~2次,每次输血1~2个单位,平均每人输血约600ml。对照组静脉输注血站提供的同血型成人洗涤红细胞,每周一次,每次200ml,连续3次。1.4 观察指标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1周、2周、4周记录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并采取外周血检测血常规有关指标的变化。所有研究对象输血前半年内及输血后1月内均未用促红素、粒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它输血治疗,以免干扰判断。  相似文献   
137.
多西紫杉醇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体内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体内外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形态学、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10-6mol/L、10-7mol/L、10-8mol/L浓度多西紫杉醇在体外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作用和对细胞DNA含量及Cyclin D1表达的影响。观察PC-3细胞荷瘤裸鼠使用20mg/kg多西紫杉醇治疗前后的体重、肿瘤重量、血清PSA和肿瘤PSA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 10-7mol/L以上浓度多西紫杉醇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抑制率≥47.5%,P<0.05),增强诱导凋亡作用(凋亡率≥16.8%,P<0.01),下调Cyclin D1的表达(表达率≤10.8%),与阳性对照组Cyclin D1表达率25.5%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裸鼠体重无明显变化,但肿瘤重量(3.70.4)g、血清PSA(9513)ng/ml和肿瘤PSA免疫组化的表达率(66.03.8)%在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多西紫杉醇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荷瘤鼠肿瘤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显示了多西紫杉醇用于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评价非那雄胺对大鼠前列腺微血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①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10只 ,按4 0mg/(kg·d)喂饲非那雄胺 7d(B组 )、14d(C组 ) ,以喂饲生理盐水为对照组 (A组 )。②HE染色观察采用墨汁灌注染色的大鼠前列腺微血管的改变。③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的蛋白表达。结果 ①B、C组的微血管密度较A组分别下降了 35 .2 %、5 6 %。②eNOS的蛋白表达较A组分别减少 15 .7%、5 2 .5 %。结论 非那雄胺可抑制大鼠前列腺组织中eNOS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前列腺的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nm2 3、p5 3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肿瘤的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 4 0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nm2 3、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nm2 3和 p5 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5 0 .0 %和 4 7.3%。nm2 3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 ,而与膀胱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 )。p5 3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而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无关(P >0 .0 5 )。结论 nm2 3、p5 3蛋白的表达在膀胱癌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p5 3表达与膀胱癌组织浸润、分化程度有关 ,膀胱癌的淋巴结转移可能与多基因异常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0.
睾丸去神经支配对大鼠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切除精索神经对睾丸组织及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精索神经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精索上神经切除(SSN)组、精索下神经切除(ISN)组、精索上神经切除+精索下神经切除(SSN+ISN)组,其中每个手术组分为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剩余18只大鼠纳入假手术组,各亚组均分配3只作为对照。解剖显微镜下建立睾丸去神经支配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1、2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透射电镜、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与生殖细胞凋亡。结果:术后2个月各手术组大鼠睾丸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生精小管内大部分生殖细胞消失,仅残留支持细胞和少量精原细胞,精索上神经切除组、精索下神经切除组及精索上神经+精索下神经切除组大鼠睾丸组织中各有(13.25±2.03)%、(11.01±4.36)%、(34.17±3.78)%的生精小管发生类似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显示术后1个月各手术组大鼠生殖细胞发生染色质浓缩、断裂等超微结构的改变,TUNEL法进一步显示睾丸组织中大量精原细胞和Leyd ig细胞发生凋亡,精索上神经+精索下神经切除组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精索上神经切除组和精索下神经切除组。结论:精索神经对精子发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