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致病基因SOX18的新突变。方法:收集1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216名无先天性心脏病对照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序分析SOX18基因以识别新的致病突变。克隆SOX18基因,构建野生型SOX18表达载体,通过定点诱变产生突变型SOX18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应用双报告基因定量分析突变体的功能。结果:在1例散发性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中发现SOX18基因新突变,即NM_018419.3:c.430C>T;p.(Gln144*)突变。该突变不存在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和对照者患儿。双报告基因定量分析表明突变型SOX18对靶基因NR2F2的转录激活作用丧失。结论:SOX18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可能是部分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分子病因,这对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的精准防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SA基因微卫生的频率分布特征,明确SA基因座是否与中国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EH)连锁,方法:选择上海地区汉族人96例随机个体和80对有EH家族史的EH同胞对,自外周静脉血白细胞中抽提DNA,应用荧光标记PCR-SSCP技术对SA基因微卫星的频率分布进行研究,以SA基因微卫星为遗传标记,通过状态一致性受累同胞对连锁分析确定SA基因座是否与中国汉族人EH连锁,结果:中国汉族人群SA基因微卫星的频率分布具有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0.86,杂合度H=0.88),但SA基因座与中国汉族人EH之间的连锁远未达到显著水平(连锁分析值T=0.972,P=0.3847),结论:SA基因座不与中国汉族人EH连锁,在SA基因座或其附近可能不存在中国汉族人EH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识别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相关GATA6基因新突变。方法:入选132例特发性DCM患者和220名健康对照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使用DNA纯化试剂盒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扩增GATA6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应用循环测序试剂盒对扩增的GATA6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将所测序列与Nucleotide数据库中的GATA6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以识别GATA6基因突变。应用MUSCLE和MutationTaste在线系统评估突变氨基酸进化上的保守性和突变的致病性。结果:通过序列分析发现1例散发性DCM患者的GATA6基因新变异c.1165GT,相当于p.E389X突变,在220名健康对照者中没有检测出该无义突变。跨物种GATA6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被改变的氨基酸在物种进化上完全保守,致病性预测显示该GATA6基因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发现散发性DCM相关GATA6基因新突变,扩大了DCM相关GATA6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识别特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相关TBX5基因新突变。方法:入选特发性房颤患者116例及健康对照者200名,获取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抽提全部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扩增TBX5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以寻找变异。检索PubMed和SNP数据库以明确所发现基因变异的新颖性。应用MUSCLE软件分析多物种TBX5蛋白,以显示被改变氨基酸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并应用在线程序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分析基因变异的致病性。结果:在1例家族史阴性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发现了1个TBX5基因变异,其TBX5基因编码核苷酸序列第314位的腺嘌呤变成了胸腺嘧啶(c.314AT),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105位的天冬氨酸变成了缬氨酸(p.D105V)。该突变不存在于200名对照者,也不存在于PubMed和SNP数据库中。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第105位的天冬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在线程序分析表明所识别的基因变异具有致病性。结论:发现了1个特发性房颤相关TBX5基因新突变,提示TBX5基因突变可能是特发性房颤的少见遗传病因。  相似文献   
45.
缝隙连接通道大量分布于心脏组织,介导心肌细胞之间直接通讯,在维持心肌电活动的同步性及冲动在心肌快速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 40的表达量、分布及分子结构变化均与心房颤动有关.该文介绍Cx40的表达、分子变异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以及基于Cx40靶标的抗心律失常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NKX2—5基因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无血缘关系的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1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者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HD候选基因NKX2—5的全部外显子和外显子两侧的部分内含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将所测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NKX2—5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识别出NKX2—5基因变异。比较识别出的NKX2—5基因多态在C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频率分布差异。结果:在CHD患者的NKX2—5基因识别出2个单核苷酸多态,一个是NKx2—5基因编码序列第63位的腺嘌呤(A)变为鸟嘌呤(G),即c.63A〉G多态;另一个是NKx2—5基因编码序列第606位的G变为胞嘧啶(C),即c.606G〉C多态。在NKX2—5基因第606位点的等位基因G、C及其构成的3种基因型GG、GC、CC在C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频率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比较:X^2=4.125,P=0.042;基因型频率比较:X^2=4.279,P=0.039)。但在NKX2—5基因第63位点的等位基因A、G及其构成的3种基因型AA、AG、GG在C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比较:X^2=0.704,P=0.402;基因型频率比较:X^2=0.626,P=0.429)。结论:NKX2—5基因c.606G〉C多态可能与CHD有关,等位基因606C携带者可能对CHD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缺损(CHD)相关NR2F2基因新突变。方法:入选104例中国汉族CHD患者和208名匹配的非CHD对照者。对全部入选对象的NR2F2基因的编码区、剪接位点及部分非翻译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析。将所测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中公布的NR2F2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NR2F2基因突变。运用计算机软件ClustalW2分析突变氨基酸进化上的保守性,应用PROVEAN、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在1例散发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发现了1个NR2F2基因新突变,即c.1189CT(p.Arg397Trp)突变。该错义突变不存在于208名非CHD对照者。多物种NR2F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被改变氨基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致病性预测表明所识别的NR2F2基因突变是致病性突变。结论:c.1189CT是CHD相关NR2F2基因新突变,对CHD的早期防治具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相关HAND1基因新突变。方法:入选CHD患儿136例及健康对照儿童200名,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序筛查HAND1基因突变。应用计算机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分析突变对HAND1功能的影响。结果:在1例法洛四联征患儿发现1种新的HAND1基因杂合突变,其编码核苷酸序列第389位的胸腺嘧啶突变为鸟嘌呤(c.389TG),相应氨基酸序列的第130位亮氨酸变为精氨酸(p.L130R)。该突变改变了进化上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并被预测为有致病性,功能研究揭示突变型HAND1的转录激活功能显著降低。结论:该HAND1基因功能缺失性新突变可能是CHD的少见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相关ISL1基因突变谱。方法:收集226例散发性DCM患者和230名相匹配的健康人的血标本,抽提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析ISL1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对所发现的ISL1基因突变,应用ClustalW2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应用在线程序MutationTaster、PolyPhen-2和PROVEAN预测突变的致病性,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评估突变的功能效应。结果:在1例散发性DCM患者的ISL1基因中检测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706G>T即p.Asp236Tyr),该突变不存在于对照组。跨物种ISL1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被改变的氨基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致病性预测显示该基因突变具有致病性,生化分析表明突变体对靶基因的转录激活功能显著降低。结论:发现1个ISL1基因功能缺失性新突变,可能导致DCM,对DCM的早期个体化防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