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加减茵陈蒿汤联合布地奈德对哮喘大鼠气道反应性及肺组织中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观察组,制作哮喘模型后给予加减茵陈蒿汤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测定气道阻力、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的数目以及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注射乙酰甲胆碱(MCh)后的气道阻力及BALF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目及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IL-6、干扰素-γ(IFN-γ)、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CCL19、CCL2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大鼠注射MCh后的气道阻力及BALF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目及肺组织中IL-2、IL-6、IFN-γ、eotaxin、CCL19、CCL2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0. 05)。结论:加减茵陈蒿汤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哮喘大鼠能够降低气道反应性、抑制肺组织中的炎性反应,在哮喘治疗中展现出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 (AVP)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和与主动脉窦瘤的鉴别。方法  18例VSD合并AVP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 ( 2D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查并被手术确诊。结果  18例VSD以干下型多见 ,其次为膜周部。超声测定VSD大小与手术相符者 6例 ,略小于手术 7例 ,大于手术 5例。AVP中右冠瓣 16例 ;无冠瓣 2例超声漏诊。脱垂的主动脉瓣不同程度突入VSD并部分或完全遮挡VSD ,当AVP明显时 ,超声表现为瓣叶延长、变形、移位 ,瓣体呈“瘤样”经VSD口突入右室。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评价主动脉瓣病变程度 ,对外科手术修复VSD和AVP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3.
患者,女性,3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2年,胸闷气喘心悸1月余"入院.患者出生时即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24年前(1988年)首次行VSD修补术,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UCG)发现残余分流.2000年行VSD残余分流修补术,术后复查UCG仍有残余分流.复查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早二联律.2012年1月初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心悸,遂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0/72mmHg,嘴唇无紫绀.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心脏再同步治疗(CRT)VV间期的超声心动图优化方法与心电图优化方法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6例CRT植入术后大于3个月的病例,选择左室领先30ms、双室同步、右室领先30ms、60ms5种VV间期,用超声心动图VTI替代每搏输出量,并设立相应VV间期为最佳VV间期。两种心电图优化方法同时进行。第1种为QRS波时限法:描记出最窄QRS波为最佳VV间期。第2种为心室间激动延迟法:即分别在胸前导联(最好V1或V2导联)记录从起搏信号到QRS波形态最早出现变化的间期,仅左室起搏时所获得的间期记为T1,仅右室起搏时获得的间期记为T2。T2-T1代表最佳VV间期。结果超声优化的最佳VV间期左室领先为负值,左室与在后第1种心电图优化方法与VTI符合率64%(r=0.61,p<0.01);第2种心电图优化方法符合率为86%(r=0.82,p<0.001);联合上述两种心电图方法,其符合率达92%(r=0.90,p<0.0001)结论 CRT的VV间期优化中,与超声心动图优化对比,联合两种心电图方法其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依据术前心电图P波指数(P波时限(PWD)、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或Morris指数)和P波时限/PR段值(Macruz指数,M))大小,将患者分为PWD1(<120ms)和PWD2(≥120ms)、Ptf1(≤-0.04mm·s)和Ptf2(>-0.04mm·s)、M1(≤1.6)和M2(>1.6)组,比较同一指标的两组患者间CRT术后6个月时的心功能指标改善及反应率有无差别。结果共117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结果显示:CRT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P波时限及P波终末电势不同的两组患者间相关指标改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波时限/PR段值不同的两组患者间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并无明显差别(p>0.05),CRT反应率亦有类似发现。多因素分析显示LAD>40mm、PWD≥120ms及Ptf>-0.04mm·s与CRT反应率降低有关。结论术前心电图P波增宽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延长是CRT术后无反应的可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患者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J波、校正JT间期( JTc)、校正Tp-e间期( Tp-ec)对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CRT-D置入患者192例,留取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读取最长JTc导联中JTc、Tp-ec间期,记录J波阳性病例数。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程控仪观察识别腔内电图图形并完善体表心电图收集。结果其中接受过触发治疗者(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44例(触发治疗组),未接受过触发治疗者148例(未触发治疗组),触发治疗组J波阳性率大于未触发治疗组(P<0.05),JTc(P<0.05)、Tp-ec(P<0.001)显著延长。当 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术后接受CRT-D触发治疗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而J波的预测价值不确定。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JTc、Tp-ec的增大增加了CRT-D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当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可能作为是否接受触发治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无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紊乱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左室壁各节段运动同步性的变化,并探讨左室峰值应变离散度(PSD)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且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正常,无明显节段性运动紊乱的胸痛患者86例,根据最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冠脉正常组(28例,即冠状动脉无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6例,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50%)、冠心病组(32例,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50%),采集3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三腔、两腔的二维图像,经处理得到左室纵向应变(GLS)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比较3组患者GLS和PSD等主要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D、GLS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GLS、PSD均高于冠脉粥样硬化组及冠状正常组[(-13.75±3.42)%比 (-16.42±2.23)%比 (-17.36±2.96)%、(89.97±34.23)ms比 (63.46±21.74)ms 比 (52.36±14.8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截断值为61.50 ms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75.9%;GLS截断值为-16.5%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53.7%。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PSD明显升高,PSD相较GLS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更高,可能成为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一个量化分析的无创新指标。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初步评估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应用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评估其安全性和急性期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通过静脉途径成功植入CRT—D装置,仅1例在头端(第1极)起搏测试时有膈神经刺激,未出现其他手术并发症。程控发现,优化的起搏向量下,2例患者的QRS时限和心脏同步性均最佳,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结论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同时,提高CRT急性期疗效。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耳功能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复发监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月—2019年10月确诊房颤并首次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84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组(19例)和未复发组(6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耳功能相关参数。比较房颤复发与未复发2组患者各指标的变化并明确其中的危险因素。 结果 房颤RFCA术后复发组左房前后径、左心耳口径及深度大于未复发组(均P<0.01),而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排空速度、充盈速度复发组小于未复发组(均P<0.01)。左心耳面积变化率与复发时间(r=0.685,P=0.001)、排空速度(r=0.562,P=0.012)、充盈速度(r=0.627,P=0.004)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BNP(r=-0.558,P=0.013)及心耳深度(r=-0.496,P=0.031)呈负相关。左心耳面积变化率预测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AUC为0.933(0.875~0.991),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减小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左心耳面积变化率<40.95%作为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界值效果最佳。 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耳功能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有预测价值。其中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减小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