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我院在1980年~1982年5月期间,采用重庆医疗器械厂试制的“电动振荡排石仪”治疗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及蛔虫),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性别:本组男性8例,女性22例,共30例。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本科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HD组)43例,单纯血液透析组(HD组)4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血;2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ELISA法检测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透析及灌流前2组患者血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两组之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及灌流治疗后各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其中HP/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是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3.
胰腺微循环的应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微循环与胰腺内外分泌部的机能、胰腺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治疗以及疗效作用的实现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胰腺组织自溶快、器官位置深以及实验方法学的限制,涉及胰腺微循环基础与临床的若干基本问题至今不清。项目研究组创用了保留动态与组织信息于静态样本的胰腺微循环研究法,结合选择性血液成份荧光标记胰腺活体微循环观察,对胰腺微循环的解剖与生理以及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微循环损伤进行了研究,历时十年,取得以下  相似文献   
74.
吕茂林  王蔚  杜渊  冉志玲 《新中医》2022,54(7):23-27
睡惊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本病至今暂无统一的临床诊疗标准,作者结合中医、西医对本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概况进行归纳,以阐释本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分析带涤纶套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的生存率,探讨影响导管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59例血透患者行右侧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套长期导管,将导管失功作为终点事件来确定导管生存时间,计算导管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观察中位导管生存时间和比较导管近远期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长期导管寿命的相关因素.结果 59例患者发生导管失功14例,失功率23.73%,中位导管生存时间37个月,近期(12个月)和远期(36个月)导管生存率分别为80.90%和58.70%;糖尿病肾病(DN)组近期和远期导管生存率接近非DN组(85.30%、45.80% vs 90.00%、41.50%)P >0.05,Cox回归分析:既往同侧静脉置管次数增加,导管动脉外接头位置靠外,低白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和导管相关感染(CRI)的次数增多是影响导管寿命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导管的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理想,是MHD、尤其是DN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既往置管次数增加、导管动脉外接头靠外、低白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高CRI可以影响导管寿命.  相似文献   
76.
余爱民  王蔚  杜渊 《新中医》2022,54(1):206-209
功能性便秘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病症,指排除因机体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以每周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排便时长增加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患儿饮食、心理、缺乏锻炼等多种因素相关。中医三因学说即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根据患者个体、所处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选择性地制定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本文试图从中医三因学说角度探究川南地区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川南地区临床儿童便秘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