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水体和土壤保存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是钩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观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1988~1992年笔者在滇西、滇南的5个县市进行了调查。采用过滤培养分离法,结果在雨季取样的孟连、华坪县得到的全是水生性钩体,干季取样的耿马、保山及盈江3个县市中的耿马县及保山市的水、土中共分离得致病性钩体8株,两地平均检出率为3.31%(8/242),其中水2.14%(3/140)、土4.9%(5/102).分属6个血清群:黄疸出血、致热群各2株,犬、流感伤寒、赛罗及澳洲群各1株,与当地人和动物感染的菌群相一致,为阐述钩体病疫源地结构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情况,为当地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0年在云南省西部2个县(市),北部5个县(市)选点,采用笼日法和夹夜法捕获小型兽类,经形态鉴定后取肝、脾脏器组织,提取DNA,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无形体属16S rRNA基因660 bp目的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作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1 142只,经鉴定分属3目8科21属39种。 PCR扩增阳性21份,总阳性率1.84%。 其中14份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6份为绵羊无形体,1份为牛无形体。 阳性小型兽类分属1目2科3属6种,均是啮齿动物。 在孟连县和元谋县的斯氏家鼠、黄胸鼠、褐家鼠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元谋县的斯氏家鼠、黄胸鼠、社鼠和大绒鼠中检出绵羊无形体;在孟连县的白腹鼠中检出牛无形体。 统计学分析表明,孟连县和元谋县的小型兽类无形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阳性鼠种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腹鼠和斯氏家鼠感染率较高;不同性别、年龄、生境和海拔的啮齿目小型兽类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云南省啮齿动物携带多种可导致人群和家畜致病的无形体,宿主种类多,但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应当重点关注人群、家畜的无形体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比不同方式克隆表达鼠疫耶尔森氏菌caf1M蛋白的存在状态及免疫学活性。方法分别选择3种不同载体pET32a(+)、pGEX4t-1、pGBTNH,克隆表达鼠疫caf1M蛋白;并以鼠疫菌免疫血清分别检测其免疫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4个重组质粒,分别是含去除信号肽编码序列caf1M基因的3个质粒载体,及1个含有完整caf1M基因的pGEX4t-1表达质粒;4个质粒经诱导均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存在状态分析表明,含有去除信号肽编码序列caf1M基因的pGEX4t-1表达的重组蛋白以可溶方式存在,其余3种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与鼠疫菌免疫血清的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除pGBTNH表达的蛋白存在非特异反应外,其余3种重组蛋白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克隆表达了4种鼠疫菌caf1M蛋白,其中3种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性;信号肽序列及载体都对重组caf1M蛋白的表达有影响。  相似文献   
54.
失眠是患者因某种原因造成的夜间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或时寝时醒,或睡中易醒,或醒后不睡。顽固性失眠是彻夜不眠之意,同时伴有头痛、头晕目眩、心悸等伴随症状,顽固性失眠,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中,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近年来,笔者选用小针刀治疗顽固性失眠,在临床上收到了极其显著的效果,同时痛苦小,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调查绵阳市区成人的睡眠质量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以绵阳市三个社区的12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量表(SHAP)中的睡眠卫生习惯与睡眠卫生意识分量表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不同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的人群睡眠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入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 国内10家医疗机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 采用血清学免疫法和核酸筛查的方法, 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标记性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及HBV DNA, 对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阳性数及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 655例患者样本中, 血清学免疫法检出HBsAg阳性者216例(2.50%), 核酸筛查出HBV DNA阳性者238例(2.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HBsAg、HBV DNA均阳性者210例(2.43%),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28例(0.32%), HBsAg阳性、HBV DNA阴性者6例(0.07%)。结论对入院需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患者开展HBV DNA检测, 可与现行的血清学免疫法同样有效且能提高HB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7.
分泌抗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鼠疫F1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方法用鼠疫菌F1抗原免疫雌性BALB/c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的F1抗体,选抗体滴度最高的小鼠用于细胞融合,融合前3天F1抗原经腹腔注射加强免疫1次,然后取其脾脏细胞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P2/0骨髓瘤细胞混合,50%的PEG作为细胞融合剂,HAT培养液选择培养融合后的细胞,间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F1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及再克隆。结果获得共计100余株分泌F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株进行了4次克隆化,经8个月保存后抗体分泌稳定。结论应用杂交瘤技术,在云南首次成功制备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鼠疫杆菌F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杂交瘤技术的实验程序。  相似文献   
58.
云南鼠疫耶尔森菌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来自云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155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了解鼠疫菌的进化规律。方法根据22个差异区段(differentregions,DFR)设计引物,PCR扩增鼠疫菌的每个DFR。结果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37株鼠疫菌的基因型均为9型。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8株鼠疫菌,有10株菌为7型,8株菌为9型。结论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为7型和9型,而滇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主要为9型。两疫源地鼠疫菌在遗传关系上有亲缘性,后者可能由前者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59.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集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每个采集点采集约200只钉螺,随机选取其中30只成年钉螺(螺旋数6~7个),对钉螺的11个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2个钉螺样本群中,壳高最长的钉螺样本采自洱源县永乐村,为7.33 mm;最短的样本采自古城区东元村,为4.68 mm。壳顶角度最大的样本采自弥渡县蔡庄村,为59.47°;角度最小的样本采自洱源县前甸村,为41.40°;12个钉螺样本群的螺壳形态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075%,其中以外唇缘厚度变异系数最大,达29.809%。12个钉螺样本群间平均欧式距离为2.26,其中以洱源县前甸村和大理市五星村两地钉螺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小(0.26),以弥渡县蔡庄村和楚雄县苍岭村两地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大(8.1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12个钉螺样本群划分为3类:弥渡县蔡庄村钉螺样本群,楚雄县苍岭村钉螺样本群,洱源县前甸村、大理市五星村、永胜县杨伍村、祥云县小桥村、洱源县永乐村、大理市小岑村、南涧县安定村、古城区东元村、鹤庆县莲义村、巍山县甸中村钉螺样本群;3类样本群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壳顶角度和外唇缘厚度相关的主成分2上。结论 随采集点纬度逐渐减小,云南省12个钉螺样本群螺壳形态指标欧式距离及螺壳形态变异程度逐渐增加,壳顶角度可作为反映螺层成长过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对滇西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蚤类分布和构成情况,评估蚤媒疾病传播的风险。方法选择滇西地区10个县(市、区),每县选择4个自然村,每村随机抽取20个家庭,共800个家庭。每户室内放置10个水盘,连续3晚,每日晨捡蚤,显微镜下进行蚤种鉴定,计算捕获率、蚤指数、构成比及雌雄比。结果 800个家庭中,346个家庭(43.25%)捕到地面游离蚤。放置24 000水盘/夜,捕获地面游离蚤2406匹,捕获率为10.03%,蚤指数为0.100;分属3科5属5种,其中人蚤占72.73%。雌雄比为1∶0.65。结论滇西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中,人蚤为优势蚤种。蚤媒疾病发生的条件与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蚤情监测,及时采取灭蚤措施,防止蚤媒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