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两姐妹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启动子和18个外显子片断,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银染技术,对异常电泳条带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姐妹2人及其父亲,叔叔,祖母均发现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一个错义突变,与GeneBank对照证实第1879位G→A碱基置换,氨基酸的改变为丙氨酸→苏氨酸(A606T突变),其母亲和女儿经测序并未发现此突变位点。结论:姐妹2人均为LDL-R基因存在A606T杂合错义突变,并均来自其父系亲属;可能是该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鉴定体外培养的脐动脉内皮细胞(ECs)和平滑肌细胞(SMCs),应用荧光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测定血管ECs、SMCs之间的缝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方法:人脐动脉ECs、SMCs分离培养,Ⅷ因子和SMα-actin相关抗原鉴定ECs和SMCs,应用FRAP技术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之间的GJIC功能,记录实时成像结果,应用动态比(M)计算漂白区域内标记荧光的分子中动态分子的比例。结果:第一组ECs和SMCs单独培养,选择漂白细胞与周围至少3个同种细胞相连接,SMCs被漂白后平均M值为31.79±5.69;ECs被漂白后平均M值为23.43±2.11;第二组ECs和SMCs混合培养,选择ECs和SMCs独立相连的2个细胞,SMCs被漂白后平均M值为14.47±3.28,ECs被漂白后平均M值为6.41±0.80。结论:FRAP实时动态恢复曲线可直接观察荧光恢复强度及速度,参照FRAP恢复曲线,M值可做为组间GJIC比较相对定量的可靠指标,通过检测证实ECs和SMCs之间存在GJIC,且荧光由ECs向SMCs方向的传递大于由SMCs向ECs方向的传递。  相似文献   
23.
 目的差异筛选葛根素促进VSMC凋亡相关基因,观察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葛根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葛根素诱导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提取总RNA,荧光标记差异显示反转录-PCR法筛选差异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Northern印记杂交鉴定,组织原位杂交观察该基因在兔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差异筛选出全长733 bp的基因片断与兔葡萄糖调节蛋白94基因高度同源,Northern印记杂交显示该基因表达量随着葛根素浓度而增加;兔斑块组织原位杂交显示该基因片段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表达水平增高。结论①证实葡萄糖调节蛋白94基因在葛根素促进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过程中表达增高,可能是葛根素作用靶点之一;②证实该基因片段在动脉斑块细胞质中表达增高,提示如能上调该基因促进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将有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每组各8只。酶法检测血清脂质含量,比色法测氧化指标一氧化氮,总抗氧化能力及丙二醛含量,病理图像分析法测定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主动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钙高剂量组(5.0 mg·kg-1·d-1)、低剂量组(2.5 mg·kg-1·d-1)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27.3±9.1)mmol/L和(19.7±8.7)mmol/L,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211.8±43.6)mmol/L和(177.4±39.6)mmol/L,比模型组[(3.5±2.4)mmol/L和(73.7±38.3)mmol/L]明显增高(P<0.01);丙二醛含量分别为(11.6±3.3)mmol/L和(14.4±3.4)mmol/L,比模型组(45.5±5.3)mmol/L明显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钙可下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增强apoE-/-小鼠抗氧化能力,降低主动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及其3代家系成员进行候选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该家系3代共13例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心电图和超声检查。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酚氯仿法提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基因组DNA并鉴定,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启动子及编码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启动子及编码区,载脂蛋白B100(apoB100)26外显子,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比对。结果1.先证者颈动脉中膜厚度增厚,局部可见强回声斑块;左房轻度增大,主动脉瓣、二尖瓣轻度返流,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2.该家系排除apoB100基因3500及附近位点突变。3.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先证者LDLR基因第10外显子发生W462X杂合突变,为色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CSK9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第158位碱基T取代C,63、64碱基间插入CTG,分别导致53位丙氨酸(A)变为缬氨酸(V)和21、22位氨基酸之间插入亮氨酸(L)。结论该先证者LDLR基因存在W462X杂合突变,可能为该家...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检测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大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 DL R)基因突变 ,探讨 FH发病的分子机理。方法 首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PCR- RFL P)技术检测载脂蛋白 B1 0 0 (apo B1 0 0 )基因 Q35 0 0 R突变 ,排除家族性 apo B1 0 0 缺陷症 ,再采用 PCR扩增结合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 1例临床诊断为 FH纯合子患儿及其家系成员 L DL R基因启动子和全部 18个外显子片段 ,结果与 Gen Bank公布的该基因正常序列对比找出突变 ,并在家系其他成员中证实该突变。结果 该患儿 L DL R基因第 3内含子剪接供体处存在 IN 5′GT→AT纯合剪接突变 ,并且在家系中得到证实 ,一级和二级亲属中各发现 2例相同位点和相同形式的杂合子 ,其基因型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杂合现象。同时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 apo B1 0 0 Q35 0 0 R突变。结论 发现 L DL R基因第 3内含子 G→ A纯合剪接突变 ,可能是该 FH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检测该突变对临床干预和遗传指导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 ,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早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发病机理主要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LDL R)基因突变引起LDL R功能异常。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结合银染技术对一例临床诊断为FH的先证者的LDL R基因进行研究 ,以探讨其分子病理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由我室门诊收集 ,先证者系女性 ,1992年出生 ,籍贯北京。先证者黄色瘤累及肘、膝、踝关节等处易受…  相似文献   
28.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 两步超速离心法提取人sLDL作为试验组,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12h。设置大而轻LDL、氧化sLDL、氧化大而轻LDL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孵育细胞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蛋白表达。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孵育细胞ICAM-1基因表达,以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扩增产物作为内对照。结果 与其他对照组比较,sLDL显著诱导培养细胞的ICAM-1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 sLDL对内皮细胞功能的有较强的损伤作用,与AS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点突变,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探讨其分子病理机制。方法以1例临床诊断为FH纯合子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降落PCR方法,在同一程序中分别对LDL—R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检索FH突变数据库(www.ucl.ac.uk/fh)。此外采用PCR-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载脂蛋白(Apo)B100基因Q3500R突变,以排除家族性Apo B100缺陷症。结果该患儿及其父亲第4外显子发生Cys^122→Tyr(C122Y)杂合错义突变,同时患儿及其母第9外显子发生Thr^273→Ile(17383I)杂合错义突变,因此该患儿LDLR基因第4、9外显子各存在一个杂合突变,上述突变尚未在FH突变数据库见到。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Apo B100Q3500R突变。结论此患儿为LDL—R基因存在C122Y、T3831合纯合突变并分别来自其父母;以上两位点突变可引起FH;是FH患者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具有典型FH表型特征的患者进行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分析,探讨患者发病机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常规血脂测定,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基因组DNA,扩增apoB100基因第26号外显子蛋白编码3500区域及LDLR基因全部18个外显子,对扩增目的片段进行核苷酸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分析。结果患者血清TC 16.8 mmol/L,LDL-C 13.1 mmol/L,apoB100基因第26外显子10707位核苷酸C改变为T,导致apoB100基因3500位上精氨酸被色氨酸置换,为R3500W杂合突变;LDLR基因中第13外显子1879位核苷酸G改变为A,导致丙氨酸被苏氨酸置换,为A606T杂合突变。患者父亲存在与患者一致的apoB100基因R3500W杂合突变,母亲存在与患者一致的LDLR基因A606T杂合突变。结论患者的2个突变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母,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同时发生apoB100缺陷症(FDB)及FH,是FDB/FH双基因复合杂合子,患者有严重的FH表型,临床确诊为纯合F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