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87篇
内科学   20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病历摘要见第10期s40页。临床讨论本病例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①持续水泻2年多并逐渐加重;②大便褐黄色水样,反复检查无红白细胞和粘液,病原体阴性;③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严重失水、低钾和酸中毒;④极度消瘦、贫血、衰竭,但感染不明显;⑤X线造影及胃肠镜检查无重要发  相似文献   
22.
病例报告杜××,男,31岁。因持续发热头痛19天于1980年3月8日入院。患者19天前饱餐后发热伴头痛,体温持续于38℃不退,汗多,入睡后尤甚,疲乏,间有上腹痛,胃纳尚好,无恶心呕吐,二便正  相似文献   
23.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STAT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SYBR Green I 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50例大肠癌组织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STAT1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癌组织中STAT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合并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亦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肿瘤TNM分期中T3/T4癌组织 STAT1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T1/T2癌组织 (P<0.05)。结论: STAT1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与大肠癌的转移相关,可能作为大肠癌恶性潜能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在肝癌发病机制及细胞周期调控中的关系.方法 应用定量PCR及Westem blot技术检测MIF和Cyclin D1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化学合成MIF siRNA,将PLC细胞和HepG2细胞分成对照组、MIF siRNA 50 nmol/L干预组、MIF siRNA 1130 nmol/L干预组,脂质体法转染肝癌细胞PLC和HepG2,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MIF siRNA干扰后MIF和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IF和Cyclin D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25±0.13和0.843±0.104;MIF和Cyclin D1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癌旁组织的(7.31±1.85)倍和(4.27±1.05)倍,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MIF=15.5,P<0.01;fCyclin D1=87.5,P<0.01).应用小RNA干扰技术转染PLC和HepG2肝癌细胞后MIF mRNA分别下调71.2%±7.2%、87.4%±2.9%、74.3%±8.9%、88.4%±4.6%(FPLC=315.5,P<0.01;FHHepG2=201.2,P<0.01);MIF蛋白分别下调为0.33±0.03、0.11±0.02、0.81±0.08、0.36±0.02,并呈剂量依赖关系(FPLC=43.9,P<0.01;FHepG2:133.4,P<0.01).伴随MIF mRNA和蛋白的表达F调Cyclin D1 mRNA分别下调68.2%±3%、78.1%±1.4%、65.8%±4.7%、77.3%±2.6%(FPLC=1569,P<0.01;FHepG2=480.4,P<0.01);Cyclin D1蛋白下调0.28±0.06、0.15±0.03、0.44±0.04、0.13±0.02,亦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干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LC=35.5,P<0.01;FHepG2=114.7,P<0.01).结论 MIF和Cyclin D1在肝细胞癌中过表达,MIF可能在转录水平调控Cyclin D1的表达,并促使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检测点,继续增值和分化,导致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25.
内镜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观察内镜下治疗和生长抑素( S S)联合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短期止血效果。方法 病人分二组, S S组在急诊内镜前后连续用 S S 5 天;联合组在 S S基础上加行内镜下硬化剂或套扎,但内镜48 小时后停用 S S。结果 硬化剂37 例和套扎32 例共计69 例的联合组与64 例 S S组间具可比性。在需气囊压迫、最初止血率、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方面,联合组的效果显著优于 S S组。二组间的输出血量差异不显著。结论 与单纯 S S治疗相比,内镜治疗和 S S联合可减少气囊压迫的需求,提高止血率,降低再出血率,进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超细电子胃镜治疗1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狭窄患儿,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7.5±14.4)d,使用乳头肌切开刀和针式切开刀沿幽门至胃窦方向切割幽门管环肌.结果 12例患儿共行13次胃镜下治疗.11例术后1~10 d内呕吐停止;其中1例首次治疗后35 d复发呕吐,2次内镜治疗后第10天停止.另1例术后未止呕,后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行药物治疗而完全缓解.本组除1例治疗后出现少量黑便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近期有效率高、安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比较内镜下药物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治疗及单一治疗对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303例内镜下有活动出血的溃疡患者分为3组.157例接受内镜下药物注射止血治疗,51例接受氩离子凝固止血治疗,95例接受药物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治疗.结果 三种方法的即时止血率均为100%,有效止血率在药物注射组、氩离子及联合治疗组分别为为87.9%、86.3%、91.6%,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无穿孔及其它术后并发症.结论 药物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同治疗为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但并没有显著提高止血率.  相似文献   
28.
多烯磷脂酰胆碱和虎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中西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高脂饲料饲养Wistar大鼠12w诱发NAFLD.然后转以基础饲料饲养.并分别进行4w的中药虎杖提取液和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水溶液干预及蒸馏水对照灌喂。提取脂肪组织总RNA并逆转录(reversely translation, RT)成为cDNA。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mRNA相对水平,并以生化方法测定肝脂含量,通过t检验分析数据的差异。结果 虎杖干预显著降低脂肪组织TNF—α mRNA相对水平(P〈0.05)和肝组织总胆固醇脂含量(P〈0.05)。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干预对于降低肝组织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效果不显著(P〉0.05),但它显著增加了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相对水平(P〈0.05)。结论 虎杖可以调节NAFLD大鼠的肝脂代谢,降低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水平,改善肝细胞的脂类变性状况。多烯磷脂酰胆碱可增加NAFLD大鼠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29.
消化不良指匕腹疼痛或不适,可伴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内科门诊经常见到的症状之一。问卷调查显示具有消化不良定状者占调查人群的20%左右,其中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几乎各占一半。器质性消化不良可由某些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引起(见表1).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男性居民吸烟、饮酒水平与胆石症患病的关系。方法 在广东省人群脂肪肝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成年男性居民,对其吸烟、饮酒水平与胆石症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居民胆石症的患病率随着每天吸烟量的增加而升高(趋势χ^25.542,P=0.019),同时随着年吸烟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趋势χ^27.302,P=0.007),排除胆石症常见影响因素年龄和肥胖的影响后每天吸烟量以及年吸烟总量仍然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每天吸烟量OR=1.269,95%CI:1.018~1.580;吸烟总量OR=1.295,95%CI:1.020~1.646)。饮酒与胆石症的关系是少量和适量饮酒(〈40g/d)可降低男性居民的胆石症的发病,但大量饮酒(≥40g/d)反而会刺激胆石症的形成,呈现“V”形分布。排除胆石症常见影响因素年龄和肥胖的影响后,少量和适量饮酒的保护作用仍然存在(OR=0.537,95%CI:0.313~0.920)。每次饮酒量限制在20g内对胆石症的保护作用最强(OR=0.370,95CI:0.145~0.942)。每周饮酒频率不宜超过7次,饮酒年龄不宜过早,饮酒总年数不宜超过35a。结论 不吸烟、少量或适量饮酒可能对减少男性胆石症患病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