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骨组织工程中。支架的构造。尤其是支架内部微管结构的构造。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利用光固化快速成形间接构造方法。制备尺寸适合。空间走向、分支、相互连通性完全可控的微管道结构支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明:所构造微管道尺寸均在200-600μm,其空间走向、分支与设计结构一致。微管道之间完全相互连通。将所构造支架复合成骨细胞之后。分别置入6孔培养板和自行研制的旋转式三维动态培养系统。进行体外培养。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其表面和内部微管道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三维动态培养条件下。支架表面的细胞分布更加均匀,微管道内部也有少量细胞长入。  相似文献   
122.
上颌骨肿瘤术后大型缺损的快速成型技术个体化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探讨一种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为基础,结合精密铸钛工艺,预成钛网支架,进行上颌骨缺损个体化匹配与修复的新方法。方法以患者上颌骨螺旋CT作为修复设计的原始数据。经医学图形软件及反求软件处理,利用人体左右基本对称的原理,通过镜像健侧对应部位的数据获得缺损区修复数据。经激光快速成型机加工,获得修复体的树脂模型。将树脂模型翻模铸造,置换成生物相容材料-钛合金修复体,消毒备用,手术植入患者体内。结果修复体表面平整光滑,无翻翘、开裂等变形,修复体与患者缺损区骨断端贴合紧密,就位顺利,植入与健侧具有较佳的对称性,患者面部畸形改善情况满意。结论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为基础,结合精密铸钛工艺制作的修复体精度高,和患者的匹配性佳,体现了个体定制化修复的特点,是进行单侧上颌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通过流体力学模型分析三维灌注培养条件下载体内细胞增殖与流场变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灌注型生物反应器对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的β-TCP载体进行动态灌注培养,对不同时间段的载体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计量,建立灌注系统的流体力学模型,比较载体不同区域细胞增殖速度与流场的关系。结果 细胞在β-TCP载体内增殖速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1周,大部分区域细胞大多呈单层排列;培养2周,部分孔道已填满了细胞。培养4周,大部分孔道被细胞填满,有些区域细胞数量减少。建立载体随机孔道结构的流体分析模型发现,细胞生长较快区域对应的流速大多在0.14~0.64 mm/s,剪切应力在0.0029~0.017 Pa。结论 载体内流体环境(流体剪切应力和流速)影响细胞在载体各个部位的生长,细胞生长导致载体内连通流道的结构和大小发生变化,其流体微环境亦随着发生变化,设计有利于成骨转化的载体结构要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4.
构建一种旋转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系统,并设计制造具有相互连通微管道结构的大段支架。生物反应器在旋转的同时实现对大段支架的灌注,系统内外气体的实时交换通过安装在反应器两端的半透膜和可透气的蠕动泵软管实现。容器内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在得到充分混合之后,连续不断地输送到支架微管道内。使黏附在微管道内的细胞获得充足营养的同时受到一定流体剪应力的刺激,调节细胞功能的发挥。该系统克服了静态培养中存在的各种缺点,改善了培养环境,增加了培养过程的可控性,有助于促进黏附在微管道内部的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大量基质。将成骨细胞/支架结构体在该生物反应器系统中培养14d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大段支架微管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支架微管道内有大量细胞长入。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实现人体下颌骨的个体化形状匹配与修复 ,使患者保持面部及口腔美观、恢复口腔咀嚼功能。方法 :运用以曲面反求和快速原型为核心的个体化设计和个体化制造技术完成人体下颌骨的个体匹配。结果 :造出的人工下颌骨的形状、大小与人体下颌骨一致。结论 :快速原型在人工骨替代物的个体化制造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6.
背景: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方法众多,特别是增材制造技术因其独特的累积成型原理,为复杂软组织支架的高精度制造提供了高效、可靠的制造技术,也推动了大缺损软组织修复研究。 目的:总结近年来关于面向软组织支架的制造方法,对其进行简要的综述,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关于软组织支架的制造方法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microfabrication,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muscle tissue engineering,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stereolithography,3D printing,biodegradable hydrogel”,中文检索词为“增材制造,微制造,血管组织工程,肌肉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工程,光固化快速成型,三维打印技术,可降解水凝胶”。 结果与结论:软组织大块缺损支架的制造,已由简单平面结构向复杂三维转变,并考虑到软组织内部血管的作用,在制造过程中将软组织支架材料与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达到解决支架内部血管化的问题。增材制造技术为复杂形状的软组织活性支架的高精度制造提供了新的方法。水凝胶/细胞的构建是软组织支架的关键,而与之相关的高精度增材制造技术原理和制造工艺,以及水凝胶、细胞与生长因子的组装方法则是突破这一关键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可控结构多孔硅酸钙(rapid pfototyping-calcium silicate,RP-CS)支架,并评价其特性和体外生物学表现.方法 利用间接快速成型技术,结合固态自由成型和凝胶铸模的优点.制备町控结构RP-CS支架.与采用间法制备的多孔磷酸钙(RP-tricalcium phosphate,RP-TCP)支架相对照,将其置人体外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体外骨髓细胞共培养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备RP-CS支架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道结构,平均孔隙率为71%,平均轴向压缩强度为28MPa.平均孔道直径为(555.82±29.77)μm.体外SBF浸置试验发现RP-CS支架上有羟基磷灰石的沉积,说明此支架具有体外生物活性.体外细胞共培养试验表明,兔骨髓细胞可以在此支架表面贴附并分化.MTT表明共培养7 d、14 d,细胞增殖RP-CS组均明显高于RP-TCP组(P<0.05).共培养7 d时,碱性磷酸酶活性RP-CS组明显高于RP-TCP组(P<0.05),提示CS可能具有促进骨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论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可控结构RP-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8.
1996~2000年,我院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尖锐湿疣16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166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其中男141例,女25例;年龄16~63例,平均28岁。病程1个月至2年,平均7个月。病灶部位:冠状沟120例,包皮系带114例,尿道口18例,阴蒂7例,阴道口、  相似文献   
129.
肌肉及骨内植入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成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是评价骨移植材料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CPC/BMP)复合人工骨在肌肉和骨缺损处的成骨性能和降解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制CPC/BMP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袋和兔桡骨15mm骨缺损,以大体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材料周围新骨形成的特点和CPC/BMP变化规律。结果 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有新骨生成,同时材料出现降解。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后骨修复能力弱,材料降解速度缓慢。CPC/BMP植入4周有新骨形成,材料形态出现变化,晶体结构被逐渐破坏。24周有板层骨长入并与材料紧密结合,骨缺损初步修复,材料被溶解成规则的蜂窝状框架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增高,24周时已经与正常骨接近。结论 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降解性能理想,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针对传统颈椎融合器与患者解剖形貌匹配程度较低的临床问题,建立一款具备高度调节功能且外形与椎体相匹配的颈椎融合器,并对其生物力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按照颈椎前路解压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建立颈椎C4~5节段融合模型,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