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58篇 |
预防医学 | 39篇 |
药学 | 23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不同防护距离对X线辐射防护的影响,以探讨临床工作中适用的辐射防护方式。方法:将45例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辐射防护:A组,术者手术全程处于手术台旁; B组,术者透视时处于手术台旁1.5m(手术室内);C组,术者透视时处于手术台旁4m(手术室外)。三组患者均接受由同一术者进行的PKP手术治疗,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并使用PRM-1200辐射仪监测记录术者眼睛、甲状腺、前胸、右手腕的辐射剂量与术前、术后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的手术时间与C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术中辐射时间及骨水泥注射量无明显差异(P>0.05)。3组的手术前及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得出,与手术前相比,各组患者的手术后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A组术者眼睛、甲状腺、前胸、右手腕的辐射剂量分别为0.362±0.087mSv,0.435±0.064mSv,0.494±0.106mSv,1.542±0.179mSv;B组分别为0.138±0.055mSv,0.156±0.031mSv,0.158±0.075mSv,0.204±0.121mSv;C组分别为0.112±0.039mSv,0.129±0.052mSv,0.120±0.083mSv,0.292±0.046mSv。各部位B、C两组的辐射值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相比,各个部位辐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病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肺栓塞等术后并发症。结论:PKP术中透视时远离放射源是较好的辐射防护方式;距离放射源1.5m既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量,又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是较适用于临床且简便易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82.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其所致的左心衰竭是降低生活质量和 /或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分析 4 8例老年冠心病左心衰竭 (CHF)的治疗效果 ,旨在探讨美托洛尔改善左室功能的机制 ,客观评价治疗效果 ,合理指导临床用药。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1995年 2月— 2 0 0 0年 7月住院患者 4 8例 ,男 37例 ,女 11例 ,年龄 6 2~ 73岁 ,平均 (6 5±4 .9)岁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CHF 31例 ,缺血性心脏病CHF17例。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按照纽约分级心功能Ⅱ~Ⅳ级 :其中心功能Ⅱ级 12人 ,心功能Ⅲ级 2 9人 ,心…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资料,通过脑电图检查,分析其发作类型与病变关系,治疗与转归。结果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全身性发作多见。66例发作后1-3 d脑电图检查52例异常。全身发作及部分发作口服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能很快停止发作。结论脑卒中的部位及类型与癫痫的发作形式有密切关系。脑卒中急性期应及时终止发作。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门静脉右支结扎后,肝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规律。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右侧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均结扎组(HA PV组)和单独右侧门静脉分支结扎组(PV组),观察术后3、12、24 h及3、7、14 d肝叶的大体形态,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电子显微镜、末端脱氧核苻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细胞凋亡和增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右侧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均结扎后,肝右叶发生凝固性坏死,肝细胞坏死,早期有少量凋亡细胞。单独右侧门静脉分支结扎后,肝右叶萎缩,3 h即出现凋亡,24 h达高峰,随后出现坏死,凋亡细胞数减少。肝左叶代偿性肥大,增殖指数增加,至14 d时最高。结论大鼠肝右叶门静脉结扎后,肝右叶细胞凋亡,左叶细胞增殖,分别以24 h和14 d最为明显,可为实验提供肝细胞凋亡与增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经导引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现象(NR)的疗效。方法选择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实施PCI时出现靶血管NR的ACS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根据注射硝普钠的方式分为微导管组(n=31)和导引导管组(n=24),两组分别在NR时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50μg/次,每2~5min重复直至NR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帧数(TFC)、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分别有29例(93.5%)和19例(79.2%)的患者TIMI血流分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后,微导管组TFC由(57.7±8.2)帧减少至(10.3±5.9)帧,导引导管组由(56.8±9.2)帧减少至(15.2±6.3)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微导管组TFC明显低于导引导管组(P0.05)。治疗后微导管组ITFC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0.82±0.11)vs.(0.73±0.11),P=0.004]。术后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2例(6.5%)和5例(20.8%)住院期间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3例(9.7%)和5例(20.8%)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血管远端治疗ACS患者PCI中NR疗效优于经导引导管。 相似文献
86.
恶性小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民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4):129-131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小细胞肿瘤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以提高恶性小细胞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恶性小细胞肿瘤,观察其对检测标记的反应。结果 26例中小细胞癌占6例,HE特点为核染色质密集,染色很深,核仁不明显,多伴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CK、EMA具有明显特异性。结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6例,LCA均为阳性,1例CK部分阳性,其余标记均为有性。滑膜肉瘤4例,Vim、EMA阳性,部分瘤细胞(小多边形细胞)CK阳性。血管外皮瘤3例,部分瘤细胞SMA阳性。横纹肌肉瘤2例,MG、MSA阳性。Ewing肉瘤2例,Vim、CD99(Mic2)阳性。小细胞骨肉瘤-Ewing瘤样型1例,Vim阳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NSE、CHG-A阳性。恶性间皮瘤1例,CEA阳性。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大部分小细胞恶性肿瘤有较明显的特异性,尤其对小细胞癌与间叶源性小细胞肿瘤间的鉴别。但间叶源性和/或起源未定的小细胞肿瘤间仅凭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尚难以准确诊断,还需仔细寻找HE形态特点,结合组织化学、电镜检查,必须时做遗传学和基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87.
在对肠内滴虫的保种方法与透镜电镜研究基础上 ,对其滋养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以便进一步了解本虫种表面形态结构 ,为防治肠内滴虫所引起的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 :取肠内滴虫腹泻患者的粪便 ,接种在培养阿米巴改良的Cleveland和Sanders肝精培养基内 ,放入 37℃温箱培养 ,4 8h转种 1次 ,经数代转种培养后 ,将培养有大量虫体的培养液 ,经 2 0 0 0r/min离心沉淀后 ,收集虫体沉淀物备用。1.2 方法 :取虫体沉积物 ,用双蒸水冲洗数次 ,将虫体均匀地涂在 2 4mm× 2 4mm盖玻片上 ,置 2 .5 %戊二醛… 相似文献
88.
90.
不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及骨水泥强化方法在骨质疏松骶骨上锚定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及骨水泥强化方法在骨质疏松骶骨上的锚定强度,探讨骶骨椎弓根螺钉松动后的理想补救技术.方法:应用11具成人新鲜骶骨标本,经骨密度测试确认为骨质疏松后,在同一骶骨标本上,依次建立5种骶骨螺钉固定模型,A组,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左侧):B组,双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右侧);C组,PMMA钉道强化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建立于A组螺钉拔出后);D组,PMMA钉道强化后侧翼钉固定(右侧);E组,后凸成形技术支持下的PMMA强化后侧翼钉固定(左侧).应用MTS材料测试机进行轴向拔出测试,记录各种骶骨螺钉固定技术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比较.结果:11具标本的骨密度为0.55~0.79g,cm~2,平均0.71±0.08g/cm~2.A~E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508±128N、685±126N、846±230N、543±121N和702±144N.A组与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显著低于B、C和E组(P<0.05);B组与E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拔出力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骶骨固定中,双皮质骶骨椎弓根钉较单皮质具有更高的锚定强度.骶骨椎弓根钉一旦发生松动,PMMA钉道强化和后凸成形技术支持下的PMMA强化后的侧翼钉固定均可成为理想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