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人乙型肝炎病毒与黄曲霉毒素B1诱发树肝癌过程中肝组织p21表达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班克臣苏建家杨春黄国华覃柳亮李瑗罗小玲段小娴严瑞琪我们通过动态观察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树原发性肝癌(PHC)过程中肝组织ras...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和癌基因CDK4的遗传变异在人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用Southern杂交法对p16和CDK4基因以及HBV的状态进行检测,同时切片行病理检查。结果36例肝癌中4例有p16纯合性缺失,3例半合子丢失,总丢失率为19.4%,其中约1/3的p16丢失发生在肿瘤小于5cm的肝癌;在有HBV-DNA整合和无整合的病例中,p16的丢失率差异无显著性。37例肝癌中5例(13.2%)发生CDK4扩增,与p16的丢失无重叠;CDK4的扩增全部发生在有HBV整合的肝癌中。结论p16的丢失在部分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与HBV-DNA的整合无关;CDK4的扩增可能与HBV-DNA的整合以及肝癌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53.
甘草甜素抑制致癌过程中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检测外周淋巴细胞非程序DNA合成(UDS),探讨甘草甜素(GL)在抑制二乙基亚硝胺(DEN)致肝癌前病变发生过程中,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鼠腹腔注射DEN(100mg/kg)后5小时,UDS值(168.5±36.5cpm/5×105LC)显著低于正常大鼠(226.7±47.0)(P<0.05);在加用GL的影响下,UDS值(212.3±69.2)显著提高,与正常者相接近(P>0.05)。在注射DEN后4周,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受到GL抑制,同时UDS值(501.0±140.0)也显著高于不用GL者(367.0±36.3)(P <0.01),而与正常者(606.8±83.85)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GL抑制DEN致肝癌作用与GL保护DNA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54.
作者用灵长类树鼩,在建立了人乙型肝炎病毒(HHBV)感染的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H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的病因学关系及其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诱发PLC的影响. 实验树鼩80只,其中58只先接种HHBV,用血凝法、放免法和分子杂交等技术检测血清HHBV感染标志.6周后将已感染HHBV〔HHBV(+)〕和未感染者〔HHBV(-)〕各分为两个亚组:一组给予口服AFB_1,另一组不给.AFB1剂量为200~400ng/  相似文献   
55.
82只实验树鼩分为四组:A组26只,感染了HBV并同时给予AFB_1;B组34只,未感染HBV但给予AFB_1;C组13只,只感染了HBV;D组9只,既未感染HBV,又未接触AFB_1.实验158周.A组发生LCD16例(61.53%),其中9例发生HCC(56.25%).B组出现LCD18例(52.94%),其中3例发生HCC(16.66%).C组出现LCD 6例(46.15%);D组无LCD产生.82只树鼩有40只出现LCD,其中12只发生HCC(30%).而无LCD的42只,只有1例(C组)产生HCC(2.38%).LCD阳性组发生HCC的相对危险性为LCD阴性组的12.6倍.感染了HBV的树鼩,其LCD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P<0.05);而在未感染HBV的动物中,摄入AFB_1的,其LCD发生率也同样比未摄入者高(P<0.05).表明HBV和AFB_1都能诱发LCD;LCD是HCC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6.
柑皮油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瑞琪  李景廉 《癌症》1997,16(1):22-25
用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实验模型,研究从鲜柑皮提取的挥发性柑皮油对致癌作用的影响。于大鼠接受DEN前10天起,饲以含5%柑皮油饲料。经两次重复实验,结果显示:肝癌前病变Gamma-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的发生类,用柑皮细胞明显少于于单给DNE。  相似文献   
57.
树Qu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变过程,p53基因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将树鼩分为四组A组HBV+AFB1,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定期肝活检,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实验树鼩肝及肿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1)接受HBV及AFB1双因素的A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只接受HBV的B组或AFB1的C组(30%),而且HCC的平均发生时间也明显早于C组,(120.0±16.6)周与(153.3±5.8)周,t=3.336,P<0.01.(2)在第75周前各组动物肝均未检出突变的p53蛋白.(3)105周时,A组p53蛋白表达率为78.6%,B组为60%,C组为71.4%,D组为10%(x2≥5.03,P<0.05).在A、C组检出p53基因异常带.(4)树鼩肝癌p53基因突变点分别位于2 7 5、7 8及1 3密码子;其野生型p 5 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p 5 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7%、93.4%.结论再次证实HBV和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突变的p53蛋白出现于肝细胞发生癌变之前,p 5 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演进.HBV可能协同AFB1致p 5 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如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或)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鼩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4组.各组动物定期肝活检;存活动物于实验160周时处死.各次活检以及处死的动物肝组织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IGF-Ⅱ蛋白表达的检测,并辅以常规病理组织学及HBsAg等HBV感染标志的检查.结果:HCC的发生仅见于A、C组,分别为66.7%(14/21)和30.0%(3/10),该两组的IGF-Ⅱ阳性率曲线亦高于其余两组,其中C组的曲线虽曾在实验中期高于A组,但不稳定;A组则于实验期间一直较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B组仅有大增生结节但无HCC发生,该组的IGF-Ⅱ阳性表达率曲线在3个实验组中最低,仅高于空白对照D组. 结论:IGF-Ⅱ在HCC的形成过程中呈较稳定、高水平的表达,但这种现象与HCC的诱发因素为化学致癌物还是病毒致癌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59.
为了降低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率,作者从肝切除术式,早期诊断,个体特异性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融肿瘤外科,介入治疗,化疗为一体,使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4年内复发率从489%降至21.3%,4年生存率从35.1%升至56.9%。  相似文献   
60.
57只实验树鼩接种HBV后,用分子杂交技术、电镜及肝组织免疫酶标方法检测,有39只证实已获感染.这39只动物血清HBsAg及抗-HBs(PHA)表现有6种形式,与人感染HBV后的表现形式相似.表明树鼩是可用于HBV实验感染研究的较好的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