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6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33.
李智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0,(2)
<正> 一、有关乙型肝类各种抗原、抗体的出现、消失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以肝活检的薄切片作电镜检查,显示HBsAg是在胞浆内,HBcAg是在胞核内。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并将复制的感染粒子释放入血循环。而HBsAg似乎非常超量地合成,以致过量的抗原作为不完整、非感染的20nm球形或管形颗粒由肝细胞释放入血液,并以游离的形式循环。血液中HBsAg数量颇大,可有10~(13-14)颗粒/毫升那么多。 HBsAg最初检出是在本病潜伏期,即症状发作前4~6周。而后抗原滴度逐步上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究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药敏检测结果,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共254例,所有患儿均采集痰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进行药敏实验分析。结果254例患儿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27株。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有38株,占29.92%,大肠埃希菌感染者有13株,占10.23%;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有10例株,7.87%,真菌感染42株,占33.07%。混合感染者患儿有26例,其中16例为鲍曼不动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占所有混合感染患者的61.54%。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性>50.00%。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主要致病菌,鉴于感染率最高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应动态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5.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治疗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昏迷病人在治疗中行气管切开.其中51例在伤后48h内行气管切开(早期气管切开);另35例则在伤后48h以后气管切开。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的51例中.死亡8例(死亡率15.7%),植物生存5例,38例平均昏迷时间17天;伤后18h以后气管切开的38例中.死亡11例(死亡率31%),植物生存7例.20例平均昏迷时间为26天。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病人的治疗中,早期气管切开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昏迷时间。 相似文献
36.
李智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4,(2):88-91
目的:探究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翼点入路35例入B组,眶上外侧入路35例入A组。所有患者采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研究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清脑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生存质量评分、预后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及骨窗范围均较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P<0.05);研究组术后NSE及S100β水平均较低(P<0.05);研究组术后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高(P<0.05);研究组预后状况较好(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两种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但选择眶上外侧入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有效减轻脑损伤,术后生存质量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