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前有关心房颤动(房颤)与心房肌连接蛋白(Cx)40、Cx43表达的研究大多数是对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房颤患者左、右心房肌Cx40、Cx43的表达的研究[1].未见对冠心病房颤患者左、右心房肌Cx40的表达及对比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伴与不伴房颤及左房扩大患者的左、右心房肌细胞Cx40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左房扩大和Cx40表达对房颤的影响,从而揭示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与维持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置人心脏起搏器后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3例患者置人心脏起搏器后因强烈心理应激诱发焦虑、抑郁症状。其临床特点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运动性不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治疗后1例痊愈,1例好转,1例将起搏器取出后症状消失。提示置入起搏器术后随访时应注意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可采取药物、行为和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误穿锁骨下动脉并扩张是起搏器置入时一种罕见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方法包括外科手术修补、血管缝合器以及带膜支架置入等.本文报告对该并发症未行外科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而徒手成功处理一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 68岁。因反复心悸4个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患者2018年1月出现阵发性心悸, 稍感气促, 持续4~5 min可自行缓解。2018年4月2日因晕厥1次就诊当地医院并诊断为心房颤动(房颤), 予以口服美托洛尔、华法林后未再出现晕厥, 心悸较前好转, 但房颤仍反复发作, 为行近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术前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胸片等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为30.9 s, 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85, 心电图提示房颤。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8 mm, 左心房内径为33 mm, 右心室内径为29 mm, 右心房内径为29 mm, 射血分数为59%。左、右心房及左、右心耳未见血栓影;左心房稍大, 升主动脉增宽, 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 左心舒张功能减退。手术过程:患者取卧位, 局部麻醉, 静脉穿刺, 引入导丝, 沿导丝置入血管鞘, 于右侧股静脉沿血管鞘行房间隔穿刺。在长导丝引导下将长鞘送入左心房, 静脉使用肝素5 000 U, 行左、右肺静脉造影, 结合造影结果送入冷冻球囊与环状标测电极导管(Achieve, 美国美敦力公司), 依次进行4根肺静脉消融。4根肺静脉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用手指部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手指掌侧推进皮瓣、指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指缺损 64例 ,创面面积为 1 0cm× 1 1cm~ 3 0cm× 5 .0cm。结果  64例的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随访 1~ 2年 ,指腹外形满意 ,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手指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手术简单、效果好、供区影响小 ,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再狭窄患者和术后早期患者血浆可溶性Fas的改变及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患者和无再狭窄患者,以及20例术后早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均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血浆可溶性Fas水平。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469±126 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3±9ng/L)、冠心病组(123±23 ng/L)和无再狭窄组(132±30 ng/L)(P均<0.01);冠心病组和无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冠心病组和无再狭窄组之间血浆可溶性Fas差异无显著性。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 h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急剧增高;术后3天对照组血浆可溶性Fas升高达最高峰,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则显著降低(分别为2 036±422和1 157±268 ng/L,P<0.01);术后7天对照组仍维持在高水平,治疗组下降至最低水平(分别为1 460±266和798±111 ng/L,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高于无再狭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持续增高可能成为预测再狭窄的有效指标;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使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显著降低,可能是阿托伐他汀防治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性和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和冠状动脉造影组,于术前0.5h和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的基础分泌和脂多糖刺激后的分泌;并检测血浆炎性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观察它们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152.3±72.6ngL比99.4±60.2ngL,P<0.01)、白细胞介素6(127.5±44.3ngL比65.6±36.5ngL,P<0.01)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102.8±54.4μgL比78.4±49.6μgL,P<0.05)的基础分泌增加,接受脂多糖刺激后这种分泌作用更加显著;均与对应的血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0.01)。随访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的亚组分析发现,炎性标志物较高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炎性标志物较低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促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和全身炎症反应,后者可能对其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妊娠相关α血浆蛋白(PAPP-α)的变化,以及其对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2005年2月至11月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比较55例支架置入术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稳定性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4周后4例)手术前及术后24hPAPP-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浓度,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计算后期内径丧失指数。分析手术前后PAPP-α水平与再狭窄发生的关系。结果支架置入术后24hPAPP-α、hs-CRP较术前升高(P<0.05),而肌钙蛋白I、CK-MB无明显变化。手术后6个月内有再狭窄的患者术后PAPP-α较无再狭窄的患者高(P=0.02),且PAPP-α与支架置入术后冠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r=0.70,P<0.001);而有再狭窄的患者与无再狭窄的比较术前PAPP-α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PAPP-α与后期内径丢失指数相关性差(r=0.16,P=0.24)。结论支架置入术可导致体内PAPP-α与hs-CRP合成增加,并在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96例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RCA)组 5 3例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FCA)组 4 3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 96 2 %与 97 7% ,两组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 94 3%与 95 4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出血并发症TRCA组为 0 ,而TFCA组为 7 2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 0与 (12 8± 5 6 )h ;住院天数两组分别为 (2 5± 0 4 )d与 (3 8± 0 6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出血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且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卵圆孔未闭患者三维标测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时,2例经股静脉送入的长导引钢丝直接到达左心房右上肺静脉,3例房间隔穿刺时鞘管直接进入左心房,提示存在卵圆孔未闭.结果:房颤伴卵圆孔未闭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时,右下肺静脉电隔离时导管到位相对困难,未闭卵圆孔较高靠近心底部时上肺静脉电隔离相对困难;对左侧肺静脉电隔离影响较小,消融时间延长,随访1~15(8±1)个月无复发.结论:房颤伴卵圆孔未闭时增加环肺静脉电隔离导管操作难度,但不影响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