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筛选可靶向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短发夹RNA(shRNA)。方法:设计和制备靶向沉默TGF-β1的5条shRNA,并构建靶向沉默TGF-β1的p-Genesil-shRNA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及含无关shRNA的pGenesil-1-shRNA-vect对照质粒,酶切和测序方法进行鉴定。通过脂质体介导分别将p-Genesil-1-shRNA-vect质粒和各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入高糖或AngⅡ环境激活的HKC细胞(分别命名为p-Genesil-1-vect细胞及p-Genesil-shRNA1~5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沉默TGF-β1表达的效果。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5种重组质粒均可切出与预计相符的目的片段,所有shRNA编码序列与设计一致。与HKC细胞相比,高糖或AngⅡ刺激的HKC细胞和pGenesil-1-vect细胞中TGF-β1表达均增高(F=74.188,P<0.001),而后二者之间TGF-β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糖或AngⅡ刺激的p-Genesil-1-vect细胞相比,高糖或AngⅡ刺激的各组p-Genesil-shRNA细胞中TGF-β1表达均降低(F=139.695,P<0.001)。结论:筛选出1条可靶向沉默TGF-β1表达的shRNA。  相似文献   
72.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H19(lncRNA H19)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中表达情况,探讨LncRNA H19在NAFL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NAFLD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影像学表现将NAFLD患者分为轻度脂肪肝组(57例),中度脂肪肝组...  相似文献   
73.
早期门静脉狭窄是儿童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和儿童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肝移植术中有时出现供、受者门静脉长度不匹配, 需应用血管搭桥重建血管, 增加了门静脉狭窄的风险。本文报道1例儿童肝移植术中采用髂静脉搭桥完成门静脉重建, 术后3 d出现门静脉搭桥段血管狭窄, 及时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术后肝功能顺利恢复, 监测门静脉血流良好。  相似文献   
74.
钙磷酸蛋白C对乳癌细胞MDA-MB-435S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能与上调bax和Smac基因表达及下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联合VEGF和Ang-1基因治疗促进移植皮辩血管化的可行性,提高皮瓣存活率。方法自行构建pcDNA3/VEGF165质粒和pcDNA3-hAng-1质粒,并移植于大鼠缺血皮瓣,皮瓣早期断蒂,观察皮瓣的存活率、VEGF及Ang-1蛋白表达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情况,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VEGFl65、Ang—1双基因联合移植、VEGF165单基因移植、Ang-1单基因移植大鼠缺血皮瓣后,与空白质粒移植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5.6±3.9)%、(83.2±3.5)%、(80.2±3.7)%、(41.5±2.9)%、(42.2±2.5)%。基因治疗组体内检测均有VEGF、Ang-1蛋白的表达上升。术后第7d时五组皮瓣中点处的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17.8±1.7)个/mm^2、(19.1±1.6)个/mm^2、(50.1±5.7)个/mm^2、(53.2±6.3)个/mm^2、(69.4±7.5)个/mm^2;第14d时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28.6±3.7)个/mm^2、(30.5±2.9)个/mm^2、(65.2±5.8)个/mm^2、(75.4±6.8)个/mm^2、(88.9±7.1)个/mm^2。结论联合VEGF和Ang-1基因治疗可以可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6.
目的:对比研究单独和联合应用左旋精氨酸 (L-Arg)和四氢生物喋呤(BH4)后,对幼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48只幼兔随机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Ⅱ组(BH4组);Ⅲ组(L-Arg组);Ⅳ组(BH4+L-Arg组);每组12只。建立Langendorff模型灌注其离体心脏,加入不同成分的K-H液灌流30 min后,检测缺血前、缺血后再灌注30 min、60 min、120 min时的冠脉流量(CF),心肌NO含量及NOS活性;线粒体丙二醛(MDA) 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心肌HSP70表达水平。结果: 与Ⅰ组相比,其他3组心肌组织NO含量明显增高,线粒体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HSP70表达明显增强(P<0.05)。组间比较:Ⅱ组与Ⅲ组组间无明显差异;Ⅳ组与Ⅱ组与Ⅲ组相比,CF明显增高,NO含量明显增高,线粒体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HSP70表达增强(P<0.05)。结论: 含BH4与L-Arg的灌注液能通过促进内源性NO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减轻未成熟心肌MIRI。  相似文献   
77.
高尿酸血症(HUA)是一种涉及多基因遗传变异的疾病。血尿酸稳态由尿酸生成和排泄共同调节维持。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年升高,且与代谢综合征密切关联,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研究也愈受重视。最近研究发现,嘌呤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及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S)基因遗传缺陷和肾脏尿酸盐转运体系中的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体(URAT1)、葡萄糖转运体9(GLU9)、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尿调节素(UMOD)和含PDZ结构域蛋白1(PDZK1)基因变异可导致尿酸稳态失衡而致高尿酸血症,但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主要对近几年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8.
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疤痕动物模型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裸鼠疤痕动物模型进行鉴定。方法:选取15只4~6周龄裸鼠,建立疤痕动物模型;疤痕移植后4~6周处死动物,取移植物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观察组织特点结果:移植物与临床取材特性一致,符合增生性疤痕特点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瘢痕组织胶原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测定的简便、有效手段;运用裸鼠建立疤痕动物模型是行之有效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79.
目的:在细胞及动物体内证实前期已合成,并证实其活性的、针对I型和Ⅲ型前胶原基因的核酶的有效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研究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80只SPF级4~6周龄裸鼠,体质量15~25g。随机分为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A组、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D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E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F组、对照组G组和空白对照组H组,每组1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A-F组,7d。对照组G组注射生理盐水7d。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观察分析各组胶原相对含量及分布的改变。同期选取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种浓度组及空白对照组庚组。脂质体包裹核酶转染实验组培养细胞,测定培养上清羟脯氨酸含量、反转录多聚链反应法测量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含量。结果:①细胞上清羟脯氨酸含量: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2.33±0.04,2.32±0.04,2.42±0.04,2.41±0.05,2.20±0.03,2.12±0.04,2.85±0.07)μg/L,P<0.01。②I型胶原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0.796±0.034,0.834±0.017,0.860±0.026,0.838±0.023,0.842±0.031,0.858±0.037,0.940±0.037)μg/L,P<0.05。③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1.496±0.039,1.668±0.052,1.154±0.093,1.078±0.093,1.270±0.060,1.182±0.111,2.001±0.099)μg/L。④应用核酶前后瘢痕体积变化:A组、G组、H组实验前明显高于实验后[(28.31±2.10,25.60±1.20)(33.65±1.76,32.71±3.92)(29.53±2.50,28.80±2.71)mm3]。结论:所合成及扩增、转染的核酶可抑制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并能有效减少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中瘢痕的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80.
苦昧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瘢痕动物模型的鉴定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斌  朱家源  张涛  唐冰  李新强  郑树森  陈东  张伟  李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82-183,F0003
背景:在瘢痕研究中急需稳定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裸鼠瘢痕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确定最佳使用时机。设计:随机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15只4-6周龄裸鼠(性别随机,体质量15~25g)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方法:于裸鼠背侧移植人增生性瘢痕,建立疤痕动物模型;移植后4周起,每周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移植物,100g/L甲醛固定标本,持续3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移植物及临床取材,观察组织特点。主要观察指标: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结果: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各时段组移植物在偏振光下呈现相同的以黄、红粗大纤维为主、疏网状绿色纤细纤维散在分布的特点。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临床病理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约占74%,Ⅲ型胶原约占26%;4~6周移植物中,Ⅰ型胶原含量分别为(74.52&;#177;0.47)%,(74.43&;#177;0.53)%,(74.69&;#177;0.63)%;Ⅲ型胶原分别约为(25.48&;#177;0.47)%,(25.57&;#177;0.53)%,(25.31&;#177;0.63)%,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实验所设计时段中,移植物与临床取材特性一致,符合增生性瘢痕特点。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瘢痕组织胶原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测定的简便、有效手段;运用裸鼠建立瘢痕动物模型是行之有效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