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16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62.
患者男性,39岁,因胸闷、心悸1天就诊。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10余年。为明确诊断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遂采用心房S1S1分级递增和S1S2程控期前刺激,均可诱发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63.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64.
心室期前刺激的反应形式是指进行不同偶联间期的心室期前刺激时,出现不同类型的室房逆行传导特征,在希氏束电图上表现为V-H-A序列。根据反应特征也可分为以下类型。 相似文献
65.
多年来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在无创性窦房结功能检测,揭示预激旁道与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特性,诱发、终止阵发陛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方面应用广泛,为普及电生理知识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在检查时只能通过体表单导联或多导联同步记录来分析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时在心房刺激后诱发的心律失常瞬间出现,因不易捕捉或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时体表导联P波不清而丢失许多心电信息,从而无法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 方法 对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4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定和计算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指数. 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291次,其中221次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75.95%).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偶联间期较短,期前收缩指数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35.7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时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 结论 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67.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S-P间期是指从S波起始到P波起始,代表刺激脉冲从食管电极传至心房并开始激动的时间。如双极食管导联中S2脉冲波起始至P2波起始的间距称为S2-P2EB间期,为食管电极至左心房外膜间的传导时间;V1中S2脉冲波起始至P2波顶峰的间距称为 S2-P2 V1间期,为食管电极至右心房的传导时间。S-P间期不同于心内电生理检查时的S-A间期,后者代表心内膜起搏电极局部心房肌至记录电极所在心房肌的传导时间。以希氏束电图中S-A间期为例,是指自刺激脉冲S波至希氏束电图中A波的时间,反应了起搏电极导管所在心房部位至右心房后下间隔部的传导时间。 相似文献
68.
预激综合征的蝉联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蝉联现象发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经食管电生理检查,观察到18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的蝉联现象,并分别测定旁道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的下传有效不应期。结果显示:旁道有效不应期均长于房室结下传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88.89±57.34ms和299.44±27.38ms,P<0.01)。提示:(1)旁道有效不应期长于房室结下传有效不应期是旁道蝉联现象的先决条件;(2)正常房室结的1:1传导亦是产生旁道下传蝉联现象的条件之一;(3)蝉联现象可用于解释临床上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所致的较为特殊心电图改变,对食管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双径路传导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1)双径路传导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假性房室传导阻滞,(2)双径路同步1:2房室传导可造成交接区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假象,(3)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上部和下部共同径路传导阻滞时又可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上述改变对进一步认识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0.
房室结双径路是引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电生理基础,其电生理特征主要为当快 径路发生传导阻滞时,激动改从慢径路传导时形成 的跳跃现象.如能显示跳跃现象,就能证实双径路的 存在[1].我们注意到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心房分级 递增刺激时,S-R 间期突然延长>60ms的现象屡见不鲜,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也沿用了此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心房分级递增刺激时S-R 间期突然延 长>60ms 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的诊断价值以 及其与单纯的房室结传导延缓即房室文氏传导的区别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