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6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31.
农村四县伤害人群调查和医院调查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人群伤害调查和医院调查中伤害原因顺位,以及同一伤害在人群和医院就诊病例中的年龄构成的差异。方法 比较人群调查和医院调查获得的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同一伤害在人群和医院就诊病例中的年龄构成的差异。结果 四县人群调查前四位伤害原因为机械性损伤、跌倒、烧烫伤和道路交通伤害。四县医院急诊科的伤害就诊病例原因构成前四位为道路交通伤害、他人加害、机械性损伤和烧烫伤。人群调查和医院调查中道路交通伤害的年龄构成差异没有显著性,机械性损伤、烧烫伤、跌倒和他人加害年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人群调查和医院调查的结果存在差异,使用医院数据进行伤害情况描述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2.
探讨右房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及折返机制 ,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指导。对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其驱动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起源点、起始激动部位、房颤折返途径与传导方向。结果 :7例右房房颤 ,2例合并左房房颤。其中 5例房早有 3个起源点 :3例起源于上腔静脉(SVC)、下腔静脉 (IVC)和界嵴 (CT) ;1例起源于SVC、SVC口和CT ;另 1例起源于SVC、IVC和峡部 (IS)。 1例有 2个起源点 ,起源于SVC口和IVC。单源起源 1例 ,起源于CT。 7例共 8个房颤的折返驱动点 ,其分别为 :SVC、SVC口和CT各 2个驱动点 ;IVC和IS各 1个驱动点。右房房颤的折返部位主要位于SVC、CT和IS ,部分折返经过IVC ;而所有房颤的折返均经过SVC后壁与右房交界处向CT传导。结论 :①用EnSite30 0 0可以精确标测房颤的起源和折返途径 ,指导消融线的设计和评价消融后的线性阻断效果 ;②房颤的机制是房早驱动的心房内不规则折返 ;③驱动房颤折返的房早起源部位有 :CT、SVC、IVC和IS,分单源、双源和多源 ,但大部分位于心房的上部 :SVC和CT ,多为多源性  相似文献   
133.
心房超速递增刺激中止心房扑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心房刺激中止心房扑动的方法及其效果,采用高于心房扑动频率心房超速起搏,S_1S_1递增刺激治疗心房扑动31例,其中心内右心房刺激11例,食管心房刺激20例.结果10例(32.3%)转为窦性心律,11 例(35.5%)诱发心房颤动后数s~3min内转为窦性心律,5例(16.1%)转为心房颤动后分别在20min、6h、1天、20天、1月后转为窦性心律,无效5例(16.1%),心内刺激与食管刺激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转为心房颤动的16例,心室率由心房扑动时的132.6±28.8次/min变为心房颤动时的90.0±24.7次/min,心室率明显减慢(P<0.01),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心房超速递增刺激方法中止心房扑动有效、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4.
房室双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41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10余年,再发lh就诊.临床诊断: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检查S_1S_1分级递增刺激90次/min记录(图1),窦性心律时为A型预激综合征图形,心房起搏时却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宽QRS波群.一种与窦性心律时相同,另一种在导联R波向上,aVF、V_1导联R波向下,S-R间期60ms,呈B型预激综合征图形.两者交替出现,显示左侧壁和右后壁各存在一条房室旁道.  相似文献   
135.
特殊类型QRS波形正常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特殊类型QRS波群形态正常化形成机制,通过对15例非期前收缩引起的正常化QRS波群心电图分析,发现可分别用以下几点解释:(1)束支或房室旁道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2)束支超常传导,(3)束支裂隙现象,(4)室性融合波群,(5)不完全性隐匿性束支内文氏现象.提示上述几点分别是形成问歇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的原因之一,理解它们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认识心律失常中常见的心电现象.  相似文献   
136.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因胸痛、心悸5h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图1)上行示PP间期0.54s,QRS波分为3种形态。第1种QRS波形态正常,PR间期0.16s,ST段无特殊,T波深倒置,QT间期0.42s,表现出心肌缺血型改变。第2种QRS波的PR间期不变,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8mV,T波倒置,形态酷似单细胞动作电位曲线,表现出急性心肌梗死损伤型改变。第3种QRS波宽大畸形,提前发生,为诱发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后QRS波形态同第1种改变,3种不同形态的QRS波成组周而复始出现。下行示PP间期仍为0.54s,心电图变化与上行基本相同,ST段…  相似文献   
137.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希浦系统传导阻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慧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9,28(3):205-207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类型,也是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在体表心电图的表现形式之一。QRS波群与P^-波的关系直接反映了AVNRT的形成机制,也是体表心电图分析及诊断的主要依据。但P^-波常被QRS波群掩盖,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除了诱发及终止AVNRT时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有帮助外,AVNRT出现房室结或希一浦系统传导阻滞时的电生理及心电图改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也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8.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因与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在频率和QRS形态等方面较相似,有时难以鉴别。但AVNRT在表现出特有的电生理与心电图特征时,即能迅速明确诊断。本文报道4例慢一快型AVNRT伴折返环以下部位不同形式的传导阻滞现象,分析其机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9.
例2 患者女性,29岁.阵发性胸闷、心悸2年余.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因近1个月发作次数增多入院.体检:T 36.3℃,P 80次/ min,R 19次 / min,BP 120 / 75mmHg.心界无扩大,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显示B型心室预激.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40.
李忠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3,(7):935-935,945
目的总结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45例,对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3%。结论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儿童,其临床特征没有典型的表现,对于长期慢性咳嗽的儿童,应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尽早给予治疗,减少复发概率,防止发展成典型哮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