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2篇 |
内科学 | 17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快速诊断肝癌出血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58例临床可疑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及肝癌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伴出血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周及腹腔内积液的变化情况,造影剂灌注时间、范围、灌注特征,肿瘤荷瘤血管、被膜及瘤内活动性出血的超声造影表现。采用,检验比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对病灶边界、荷瘤血管及出血点的显示率;采用f检验比较肝癌伴发不同程度活动性出血时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即刻、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后30min腹腔积液量、肝周积液量。结果58例可疑肝癌出血患者中,34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常规超声观察到5个出血灶,超声造影观察到30个出血灶(其中快速出血4个,中速出血7个,慢速渗血19个)。超声造影对病灶边界、荷瘤血管及出血点的显示率均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0,P=0.001;χ2=4.300,P=0.034;2,2=36.790,P=0.0007)。超声造影可见病灶内出血点造影剂呈异常持续浓聚,并因不同程度出血分别呈“喷射状”、“线状”及“间歇样”外溢。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后30rain,不同程度活动性出血的腹腔、肝周积液量均大于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即刻,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腹腔积液量:t=-3.467,P=0.026;t=-12.895,P=0.000;t=-3.055,P=0.007;肝周积液量:t=-8.110,P=0.001;t=-5.642,P=O.002;t=-5.981,P=0.000)。结论超声造影可观察肝癌出血的直接征象,并可根据造影剂外溢特征及肝周积液量的变化评估出血程度,为临床实现床旁及急救现场快速诊断肝癌破裂出血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引导下肝脏穿刺(肝穿)风险的防范及规避方案。方法应用Sequioa512型彩超诊断仪,选用4V1探头,并采用巴德穿刺枪,使用16G和18G活检针。患者取左侧卧位,行彩超引导下肝穿,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1次取材成功率为99.09%(3397/3428),2次取材成功率为0.85%(29/3428),失败率为0.06%(2/3428)。其中,61例(1.78%)为肝占位性病变穿刺,3367例(98.22%)为肝弥漫性病变穿刺。结论彩超引导下肝穿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能够有效地避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高危部位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高危部位HCC患者为研究组,共70个病灶与60例非高危部位HCC患者为对照组,共63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术后观察AFP变化、肿瘤完全灭活率、局部肿瘤进展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内AFP均呈下降趋势,术后1个月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显示,研究组64个病灶(占91.4%)及对照组59个(占93.6%)病灶完全灭活,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术后12个月内研究组有11个(占15.7%)病灶、对照组有9个(占14.2%)病灶出现局部进展。术后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17例,对照组出现2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高危部位HCC近期疗效可靠,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风险,术中需谨慎对待,此方法亦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timmunoassay ,CLIA)测定EB病毒衣壳抗原的IgM抗体 (EBV VCAIgM)进行方法学评价 ,同时将其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的诊断准确性与传统的ELISA测定相比较。方法 在全自动CLIA仪上测定 88例血清标本 ,同时用ELISA法测定。结果 CLIA测定EBV VCAIgM的灵敏度为 0 .6 4U/ml;低、中、高浓度时的批内CV分别为 4 .1%、1.7%和 1.4 % ,批间CV分别为 4 .9%、2 .8%和 2 .4 % ;回收率为 93%~ 10 7% ,理论值与实测值间的回归方程为Y =0 .0 96 7 1.0 0 93X ,相关系数r =0 .9996 (P <0 .0 0 0 1) ;ROC曲线显示CLIA测定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 90 %以上 ,曲线下面积为 0 .992 ,显著高于ELISA(P <0 .0 5 )。结论 CLIA是目前测定EBV VCAIgM较好的方法 ,适用于临床检测 ,可提高小儿IM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5.
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分类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分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患者的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CT和(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的方法是在超声造影引导下,首先于肝、脾或肾创伤灶内多点注射蛇毒凝血酶,继之于肝、脾创伤灶和活动性出血部位多点注射旺一氰基丙烯酸酯黏合胶;保守治疗的方法是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生素和补充血容量。结果在所有105例患者中,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者诊断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0.001);在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中,超声造影与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在105例肝、脾、肾创伤患者中,保守治疗28例,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58例,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率分别为26.7%(28/105)、55.2%(58/105)和18.1%(19/105),非手术治疗率为81.9%(86/1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对创伤伤情的分类,所有患者得到快速、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6.
肝肿瘤热消融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仅次于外科手术的常用治疗手段。邻近肝门、肝内重要管道、胆囊、膈肌和胃肠道等部位的肝肿瘤,由于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是经皮热消融治疗的相对禁忌证。近年来随着经皮引导技术和消融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疑难部位的肝肿瘤可以进行经皮热消融治疗,并取得可靠疗效。本文就经皮热消融治疗疑难部位肝肿瘤引导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评价内镜下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二级预防)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方法运用超声检查对有出血史的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和血流压力包括血管内径、横截面积和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评价,在二级预防静脉曲张根除后,再次用超声检查评价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结果 42例患者在二级预防治疗后1-27个月的随访时间内,达到静脉曲张完全根除,治疗前后超声检查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评估显示,肝动脉内径和肝动脉横截面积显著增宽,其他评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级预防治疗静脉曲张再出血,可能使门脉压力有所升高,这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长期的跟踪随访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无创评估门静脉压力的可行性.方法 对18例拟行脾切除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PHT组)于术前1周内进行肝超声造影,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肝肾切面为感兴趣区,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分别计算门静脉-肝动脉曲线下面积比(Qp/Qa)和门静脉-肝动脉灌注强度比(Ip/Ia).对PHT患者经由术中门静脉穿刺获取门静脉压力,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上述参数的关系.结果 PHT组与对照组,Qp/Qa分别为2.28±0.66、5.72±3.69,Ip/Ia分别为0.35±0.14、1.97±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T组Qp/Qa和Ip/Ia与门静脉压力呈负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47和-0.617.两者关系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83X +5.013,Y=-15X+0.837.结论 肝超声造影参数Qp/Qa和Ip/Ia与门静脉压力有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无创评估门静脉压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9.
14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共存的矛盾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其产生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HBsAg新增N-糖基化突变、HBV准种多样性、宿主遗传基因的突变和免疫组库表达的差异可能与HBsAg和HBsAb的共存有关。该文就CHB患者HBsAg和HBsAb共存机制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