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2篇 |
临床医学 | 47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35篇 |
综合类 | 48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背景:异种生物骨经适当理化处理后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其生物降解性能差,常需要改性或与其他材料复合以加速其吸收,经改性后能很好地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目的.观察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生物相容性及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1/06在昆明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将猪椎骨煮沸12h,经系列乙醇脱水后于800℃条件下煅烧6h后制得陶瓷化骨,完全去除有机成分,再将陶瓷化骨与适当浓度的焦磷酸钠溶液复合后于800℃煅烧1h,经缓慢冷却后制得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万法将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材料植入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双股部肌袋中,第2,4,8,12周时取材行常规组织学检测;同时将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与取自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第2,4,6,8,10天时行MTT法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王要观察摆际:植入双相陶瓷样生物骨后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上黏附、增殖情况。结果。植入后动物切口愈合良好,肌肉纤维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由材料表面长入孔隙内,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新骨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附于双相陶瓷生物骨材料上生长增殖,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增加,传代接种后第1~4天细胞增殖缓慢,于第5天细胞增殖加速,第8天时细胞增殖达稳定期,随后细胞增殖逐渐下降。结论双相陶瓷生物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相容性,双相陶瓷生物骨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为体外复合培养第8天。 相似文献
62.
背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是骨科领域的一大难题.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推测其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一定潜能.目的:模拟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开窗法的手术过程制备兔股骨头缺损,并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部分脱蛋白骨,以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7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成年雄性健康新西兰白兔27只,体质量2.2~2.8 kg.随机分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复合骨组,单纯部分脱蛋白骨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方法:①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复合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ng/mm3载体.②股骨头缺损模型的建立及修复:取兔27只,在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建立骨缺损模型.复合骨组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部分脱蛋白骨组植入单纯部分脱蛋白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植入物.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2,4,8周各时相点麻醉状态下进行墨汁灌注并处死,取材.主要观察指标:①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学检查及血管计数.②微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27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学检查及血管计数:术后8周,复合骨组:移植材料被骨组织所取代,骨髓腔形成,其中有丰富的髓内血管存在;脱蛋白骨组:移植材料亦被骨样组织包裹,且大部分部分吸收;空白对照组:股骨头的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在缺损区周边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新生骨样组织和散在软骨细胞岛,血管数量较少.2周微血管计数复合骨组均显著高于部分脱蛋白骨组和空白对照组[(31.833&;#177;7.914)比(22.917&;#177;2.079)和(11.250&;#177;4.220)(血管数量/视野),P<0.01,P<0.05];4周和8周微血管计数复合骨组和脱蛋白骨组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②微血管面积图像分析:20μm厚的透明标本光镜下观察见:术后2,4,8周,复合骨组修复区血管丰富并吻合成网,部分脱蛋白骨组血管丰富吻合成网,空白组血管散在.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具备一定的潜能和优势.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bFGF/PDPB在修复兔股骨头骨缺损过程中成骨与再血管化作用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48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髋,建立股骨头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bFGF/PDPB、B组植入PDPB、C组为空白对照.动物于术后2、4、8周分批处死,并制备墨汁灌注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微血管观察及血管密度图像分析,计数成骨细胞数和破骨细胞数,测定骨钙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骨缺损修复早于B和C组,C组术后8周缺损区仍存在;A组术后8周骨钙含量和血管密度高于B和C组;术后各时点血管密度与成骨细胞数成正相关;与破骨细胞于术后2周成正相关;与骨钙含量于术后2周呈负相关,术后8周呈正相关.结论:bFGF具有成骨和再血管化作用,促进移植材料的爬行替代,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具备一定的潜能和优势. 相似文献
64.
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双相陶瓷样生物骨(biphasic ceramic-like biologic bone,BCB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方法 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第3代BMSCs,将密度为1×107个/mL细胞悬液20μL接种至15 mm×5 mm×5 mm BCBB骨块,复合培养8 d构建组织工程BCBB.另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 kg,随机分成A、B、C、D 4组(n=12),制备兔双侧桡骨1.5 cm骨缺损模型.各组骨缺损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A组:植入复合有BMSCs的组织工程BCBB:B组:单纯植入BCBB;C组:植入自体髂骨;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12、24周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组织工程BCBB的成骨作用.结果 X线片观察:A、B组术后4周,材料密度较宿主骨高,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清楚;8周A、B组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模糊;12周A组材料边缘部分密度接近桡骨,中份有部分高密度影,B组大部分材料呈高密度影;24周A组髓腔再通,少量未吸收的材料密度增高,B组材料仍有部分高密度影;C组术后4周植骨与宿主骨分界模糊,8周形成髓腔,12周完成髓腔改建,24周植骨部位密度与宿主骨一致,未见残余高密度影;D组各时间点均未见骨连接或髓腔再通.X线片评分:A组术后12、24周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各时间点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材料内有新骨形成及新骨贴附材料生长,而B组见新骨贴附材料生长,随时间推移材料逐渐降解吸收,新骨形成增多.A组术后12、24周新骨形成面积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在各时间点均少于C组(P<0.05).结论 组织工程BCBB成骨能力强于单纯BCBB,BCBB可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总结近年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重返运动的评估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于CNKI、万方、Pub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数据库,检索与ACL重建术后重返运动评估指标相关文献,检索范围2010年—2023年,最终纳入66篇文献进行综述。从重返运动时间、客观评估指标以及心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重返运动是ACL损伤患者和医生共同的愿望,合理完善的重返运动评估方法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还能避免患者再次损伤。目前,临床判断患者能否重返运动的主要标准为时间,术后9个月重返运动可以降低再次损伤发生风险已基本达成共识。除时间外,还需要对患者下肢肌力、跳跃、平衡性等方面进行测试,以全面评估患者功能恢复程度,以及结合运动类型确定不同的重返运动时间。此外,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因心理因素影响导致术后无法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因此心理评估在重返运动中有着重要意义,需要在评估时完善相关项目。结论 重返运动是ACL重建术后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相关评估方法较多,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优化,以构建一个全面、标准化综合... 相似文献
66.
67.
<正>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自1966年以来,国内外大量地研究表明,胰岛移植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根治带来了希望.随着临床上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的成功,胰岛的供给出现短缺,同时由于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而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在多数具有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人工胰岛免疫隔离技术,尤其是微囊化胰岛移植取得了可喜进展,从而解决了胰岛的来源不足及免疫排斥反应两大难题,使胰岛移植治疗IDDM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 徽囊三化腴岛移植的来源采用动物胰岛移植,不仅来源丰富,还可能避免移植成功后受体糖尿病的复发.Mandel等的研究发现,在自发性糖尿病NOD小鼠同系、同种胰岛移植时,同种移植物在移植近期比异种移植物存在更为严重的细胞浸润,提示异种移植物存在更为严重的细胞浸润,提示异种胰岛移植似能避免导致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的攻击.由于Ⅰ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为自身免疫损伤,因此 相似文献
68.
69.
<正>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研究和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包括参加运动训练和缺乏运动对健康和病人身体的影响,防治运动伤病,运动在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等,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它与骨科、康复医学、运动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和内镜微创技术十分相关.运动医学大致 相似文献
70.
目的高尿酸和高血红蛋白血症患者在高原地区发病率非常高,为了解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红蛋白血症的相关性,以便为针对性的治疗高原地区大量高尿酸血症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500人进行性别、年龄、尿酸、外周血红细胞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高尿酸血症者134人(26.8%),外周血红细胞异常患者90人(18.2%),高血红蛋白血症患者55人(11.1%),Spearman相关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尿酸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单因素分析结果尿酸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线性回顾分析外周血红细胞与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与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