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4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496篇
内科学   425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59篇
外科学   238篇
综合类   653篇
预防医学   207篇
眼科学   270篇
药学   151篇
  9篇
中国医学   201篇
肿瘤学   7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既往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和冠心病事件相关,但是否增加对血管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有待定论;以前的研究集中于中年人群,有关CRP对老年人群血管性事件和他汀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新近研究者们利用PROSPER(普伐他汀在高风险的老年人中的前瞻性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2.
73.
既往研究提示病毒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有关巨细胞病毒(CMV)与冠心病之关系研究的报道尚少。1材料与方法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本院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1例(冠心病组),其中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64±14岁。另选...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07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使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对照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后生化指标、透析相关指标以及心功能。结果透析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磷、血钙水平分别为(11.19±3.36)mg/L、(2.35±0.26)mmol/L、(1.57±0.49)mmol/L、(1.71±0.58)mmol/L、(1.85±0.63)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75±3.52)mg/L、(3.61±0.37)mmol/L、(2.63±0.51)mmol/L、(1.99±0.72)mmol/L、(2.12±0.77)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90.15±9.72)g/L、(35.01±4.22)g/L、(1.95±0.23)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4±8.50)g/L、(30.09±3.68)g/L、(1.34±0.42)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素清除指数(Kt/V)(1.61±0.23)、尿素下降率(URR)(67.52±10.35)%、血管通路血流量(242.17±31.55)ml/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0.11)、(62.37±9.18)%、(210.09±22.15)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6.45%、48.39%、53.23%,均高于对照组的40.00%、35.56%、4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通路的透析效果更好,对其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小,但其对患者心功能有一定的干扰,临床中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CG、TBA联合AFP和PIVKA-Ⅱ检测在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模型,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乙肝患者60例(肝炎组)、肝硬化患者60例[肝硬化组(肝硬化代偿组3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肝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进行血清甘胆酸(CG)、总胆汁酸(TBA)、甲胎蛋白(AFP)、维生素K缺乏Ⅱ诱导蛋白(PIVKA-Ⅱ)等肝病生物学指标水平测定,比较各指标水平在肝脏疾病中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比较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中效能.结果 肝癌组的AFP、PIVKA-II、CG和TBA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硬化代偿组的AFP、PIVKA-II、CG和TBA水平均低于肝硬化失代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G诊断早期肝硬化的AUC最大;AFP鉴别肝硬化代偿期与肝硬化非代偿期及肝炎的AUC最大;PIVKA-II鉴别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的AUC最大.四项指标联合诊断早期肝硬化的AUC最高为0.974,灵敏度(98.3%)和特异性(91.7%)高于其他单一指标;四项指标联合鉴别肝硬化代偿期与肝硬化非代偿期的特异性最高为88.9%;AFP+PIVKA-II联合鉴别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的灵敏度最高为100%;AFP+CG联合检测鉴别肝硬化代偿期和肝炎的特异性最高为95.0%.结论 CG、TBA、AFP和PIVKA-Ⅱ检测在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对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及评估肝脏受损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6.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检测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早期诊断价值。采用RT-PCR方法动态检测67例肾移植AR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所有患者肌酐(Cr)表达水平情况,比较各时间点穿孔素、颗粒酶B mRNA及Cr表达水平,并探讨穿孔素、颗粒酶B与AR的关系。移植后1d与移植前1d比较,PBL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Cr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R前3d较之前各时间点比较,PBL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Cr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R后1d时PBL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P<0.05),而AR后5d时Cr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P<0.05);PBL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升高时间比Cr早4d,AR患者经MP/OKT3冲击治疗后,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至原有基础水平。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在AR早期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7.
78.
马蔚  李建军 《安徽医学》2015,36(9):1124-1127
目的:探讨B超、CT及MRI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1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40例患者实施了CT检查,43例患者实施了MRI检查。结果 B超对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差。 CT对肌层浸润的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低( K=0.326),而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 K=0.702);MRI对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9.
胆囊结石在临床病例中较为常见,发病率高,目前胆囊切除术仍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治疗手段,其术后的不良反应(又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 )也随着病例数的增加越来越受关注。PCS以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持续存在或在此基础上出现新发症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不适。也有国外学者将PCS 定义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重新出现的术前症状,或者出现不同于术前的新发症状,如腹痛、腹泻、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典型的胆绞痛等症状。国内外学者对PCS定义的实质可概括为:胆囊切除术后出现不适症状;不适症状分为术前不适症状持续存在或者出现新发症状。据有关文献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12%~47%[1‐2]。临床表现以疼痛和非疼痛症状为主,分别约占25%和43%。在非疼痛症状中,以腹泻症状最为常见[3]。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Sand报告为15%,且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难以治疗[4]。另有资料证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是近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5]。因此,明确胆囊切除术后导致腹泻的相关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泻的原因争议很大,可能与胆囊功能、胆汁成分、患者个体状态、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6-12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SD组和EMR组,ESD组采用ESD进行治疗,EMR组采用EMR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中有5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发生穿孔;EMR组中有17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发生穿孔。2组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4.422,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复发率低于EMR组(χ2=10.225、11.976、10.123,P<0.05),但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χ2=22.763、27.991,P<0.05),说明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更彻底,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ESD能有效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病灶切除彻底,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