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7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5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74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550篇
内科学   492篇
皮肤病学   118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2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386篇
综合类   1241篇
预防医学   415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358篇
  6篇
中国医学   611篇
肿瘤学   11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8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探讨r-干扰素 (INF -r)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 (SMC)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mRNA表达的影响。 0 5%血清培养 4 8h后的大鼠主动脉SMC ,加入 150 μ/ml的INF -r入培养基中 ,于 0、1、3、6和 12h获取细胞标本 ,提取总RNA ,采用Northern杂交检测iNOSmRNA在SMC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经INF -r刺激后 ,SMC中iNOS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3h达高峰为对照水平的 8倍 ,12h后渐降。INF -r可刺激血管SMCiNOSmRNA表达水平上调 ,其作用可能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及SMC增殖受抑制等有关  相似文献   
2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NF—κB在单核细胞中的活化过程。结果:厄贝沙坦(10^-8mol/L-10^-6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单核细胞TNF—α合成,10^-6mol/L厄贝沙坦能明显抑制NF—κB在单核细胞中活化。结论:厄贝沙坦能抑制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的炎性反应,且这种抑制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NF一出的活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13.
2001年8月25日,我站接到萍乡市人民医院报告1例疑似艾滋病病人,我站立即派出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进行抽血化验,初筛试验结果HIV(+),送省卫生防疫站HIV确认实验室确诊为HIV(+),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确诊为我市首例艾滋病患者,现将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患者,黄某,男性,38岁,萍乡市上栗县人,于2001年3月开始出现发热,咳嗽、咯血,纳差、乏力等症状,到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经治疗好转出院。后又反复咳嗽、咯血,症状越来越重,体质逐渐消瘦,到8月17日  相似文献   
214.
目的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一定浓度的C-反应蛋白(CRP)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的炎症反应,并观察pravastatin的干预效应.  相似文献   
215.
何庚山 《中外医疗》2007,26(24):27-27
早期糖尿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9例,对照组(B)组28例,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治疗方法相同的情况下,A组给予为期6周的厄贝沙坦治疗,B组无此治疗.结果 两组比较,A组患者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P<0.01).结论 厄贝沙坦有明显降低患者蛋白尿、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6.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加味十灰散(JWSHS)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挖掘JWSHS中17味中药的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数据库以及GeneCard数据库预测UC的作用靶点,利用Venny在线网站获取JWSHS与UC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网站获取交集蛋白互作信息,并利用Cytoscape v3.7.2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根据拓扑学参数筛选JWSHS治疗UC的核心靶点,运用Cytoscape v3.7.2软件构建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图,根据度值筛选JWSHS作用于UC的关键成分。利用David网站对交集靶点进行生物学过程富集(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分析,并利用R语言绘制可视化气泡图。结果:得到159个交集靶点,筛选得核心靶点27个,核心成分10个,AKT1、IL-6、VEGFA等可能为关键靶点,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可能为关键成分。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815个条目,KEGG富集筛选得到125条有关通路,癌症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可能为关键...  相似文献   
217.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心脏重构近、中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结构与大小的近、中期变化.方法:观察3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房内径(LAd)和右室内径(RVd)大小及变化.结果:封堵术后第3天,LVEDD与LVEDV较术前缩小,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LVEDD与LVEDV进一步缩小.封堵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Ad较术前缩小,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天RVd较术前增大,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能有效改善室间隔缺损患者近、中期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218.
中风在古代是四大难症之一,现如今仍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且后遗症很难治愈,给患者的康复带来极大困难。古代医家认为内虚风袭是中风病病机核心,现代中医大家王永炎院士进一步创新中风病机,提出了“毒邪致风论”,但尚不能解释中风前驱期如类中风期病机,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伏毒”学说是对毒邪致风病机的新补充,填补了中风前驱期病机空白。同时,笔者结合中风临床发现,卫气营血的顺逆传变契合中风病机与分期变化。本文通过从正虚伏毒、毒侵肺卫、毒壅气分、毒燔气营、毒盛破血等不同层次阐述中风前驱期及进展期的病理演变,并引入了未病先防、宣利解毒、凉营清热、解毒活血等相关治法,中风后期病理演变则以正虚毒滞,余毒流窜,损伤气血为主,治疗大法不离补虚培元,解毒除滞,同时注意补虚需忌壅,祛邪需护阴,重视气血理论在脑神化生、肢体灵巧方面的关键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一系列创新中风诊疗新思路,以期为同道所参考。  相似文献   
219.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66例高血压病患者,男570例,女39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根据SCA结果分为冠心病组(A组)及非冠心病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24 h平均脉压(PP);根据脉压结果分为PP>40 mm Hg组及PP≤40 mm H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P:A组(56.6±10.3)mm Hg,显著大于B组(35.1±9.8)mm Hg,P<0.01;PP>40 mm Hg组共有767例患者(79.4%),其中有610例冠心病患者(79.5%),PP≤40 mm Hg组共有199例患者(20.6%),其中有73例冠心病患者(3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脉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高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尤其在脉压>40 mm Hg时.  相似文献   
220.
【目的】制作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内膜增生和内皮修复的动态变化。【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时照组(8只)和实验组(24只),于球囊损伤术后d7、d14.和d28处死实验组动物。分别进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内皮覆盖情况,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组织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和时照组相比,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IA/MA)和再生内皮覆盖率呈持续性增加(P〈0.01),而反映血管平滑肌增殖活性的PCNA阳性表达指数呈持续性下降(P〈0.01)。【结论】内膜增生是管腔狭窄的主要因素.而内皮损伤是这一过程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