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金元医家窦汉卿为透穴刺法初创者已为学界共识,本文从《窦太师针经》入手梳理元明清时期多个针灸文本的透穴内容,探讨透穴刺法的体例、应用腧穴及基本要素、主治病症特点等,尝试从技术哲学角度辨析其与透刺法之关系.发现《窦太师针经》28例"透、向"体例之透穴刺法的规范和数量足以为后世模范,为元明清透穴刺法的源头文献,此后针灸文本基...  相似文献   
32.
张婧  李宝金  谭俊 《今日药学》2020,(3):201-203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致高血压的特点、处理原则及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索拉非尼致高血压的文献,就此例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实施药学干预和药学监护。结果此例患者在使用索拉非尼治疗近2周时出现高血压亚急症,及时停药并给予降压治疗后,患者血压可控制平稳,并继续索拉非尼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MDT模式下的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发生索拉非尼相关性高血压时,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高血压分级和用药史,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最大化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34.
对宗修英教授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宗老从《金匮要略》“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中受到启发,临床重用生白术(16~55g)配伍木瓜、甘草共用治疗脾虚证便秘,对脾气虚证便秘、脾气虚而致的湿阻证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有独特疗效。同时介绍了宗老临证对脾虚证望闻问切的辨证要点,如神疲倦怠、面白少华、气短声低、舌质淡苔白边有齿痕、口不渴、口渴不多饮或渴喜温饮、大便于或不于以及脉沉而虚弱或濡等。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携带白细胞介素(IL)12转染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免疫杀伤肝癌细胞的效能及其机制。方法感染指数(MOI)为100,含IL12的重组逆转录病毒修饰肝癌患者外周血DC(DCIL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DCIL12(5×103个/ml)培养上清中IL1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以冻融肝癌细胞株HepG2(1×107个/ml)所获得的肿瘤相关抗原(TAA)刺激DCIL12,MTT法检测TAA负载的DCIL12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1×105个/ml)增殖分化能力,细胞毒试验检测DCIL12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肝癌细胞株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CTL上清液IFNγ水平。结果DC经IL12基因修饰后48h分泌高水平IL12(24.35±5.40)ng/L及IFNγ(725±30)ng/L,均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P<0.01及P<0.05)。DCIL12诱导的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均有显著杀伤作用,杀伤率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分别为(82.43±8.70)%vs(57.4±4.3)%(P<0.01)和(76.45±8.50)%vs(18.23±5.30)%(P<0.01),DCIL12诱导的CTL上清液IFNγ水平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分别为(1125.0±32.7)ng/Lvs(281.3±14.7)ng/L(P<0.01)。结论IL12基因修饰增强DC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其机制与IL12基因修饰促进DC分泌IL12、增强T淋巴细胞活化及分泌IFN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以显著延长HIV感染者的寿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男性HIV单阳的夫妻希望完成做父母的愿望,本研究通过检测HAART治疗后男性HIV/AIDS患者精液HIV-1 RNA水平与精液指标,评估潜在传播风险和精液质量,为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20例有生育要求且接受HAART超过6个月的男性HIV携带者/AIDS患者,用精子动态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其精子浓度、存活率、总活力、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用COBAS Amplicor检测精液HIV RNA载量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计数血液CD4+T细胞。结果:20例患者年龄25~40(30.7±5.05)岁,接受HAART治疗6(14.24±12.26)个月以上,治疗前基线CD4+细胞226~965 cells/ul(422.38±200.86),检测时CD4+细胞341~1 058 cells/ul(535.76±212.02)。除1例外精液量均高于正常参考值(≥2 ml);14例患者精子总活力低于正常值(≥40%),18例患者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低于正常参考值(≥32%),2例精子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15×106/ml);有5例精子存活率低于正常参考值(58%);有6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20例患者外周血HIV-1 RNA均20拷贝/ml,18例精浆HIV-1RNA也20拷贝/ml,但2例20拷贝/ml,分别为4.70×101拷贝/ml和2.2×102拷贝/ml。4例与配偶无保护措施同房超过半年,女方定期查HIV抗体均阴性,其中1例自然怀孕生育,母子HIV-1 RNA均为阴性。结论:HAART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精液中HIV RNA水平高于血浆中HIV RNA水平,提示精液仍可能存在少量HIV,具有潜在传染风险,因此对男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常规检查精液HIV-1 RNA可以降低女性感染风险。同时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精子总活力与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生育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38.
李宝金 《北京中医药》2017,36(5):452-454
从针刺切脉的重要性、触诊腧穴局部和左右手配合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简述针灸诊治理论对临床应用的实际指导意义,并从手三阳经与三腑病、五脏六腑背俞穴与足太阳经关系等,探讨临床应用对针灸诊治理论的检验作用,及针灸诊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关系。认为针灸诊治理论需直接体现在临床疗效上,因此甄别既往文献中针灸诊治理论各部分与临床应用关系的紧密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IL-1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免疫杀伤肝癌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IL-1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免疫杀伤肝癌细胞的效能及其机制。方法IL-12基因修饰肝癌病人外周血DC(DC-IL-12),ELISA法检测DC-IL-12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水平,以冻融HepG2所获得的肿瘤相关抗原(TAA)刺激DC-IL-12,MTT法检测TAA负载的DC-IL-12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细胞毒试验检测DC-IL-12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CTL上清液IFN-γ水平。结果DC经IL-12基因修饰后48h分泌高水平IL-12(24·35±5·4)pg/ml及IFN-γ(725±30)pg/ml,均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P<0·01)。DC-IL-12诱导的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均有显著杀伤作用,杀伤率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分别为(82·43±8·7)%vs(57·4±4·3)%和(76·45±8·5)%vs(18·23±5·3)%(P<0·01),DC-IL-12诱导的CTL上清液IFN-γ水平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分别为(1125·0±32·7)pg/ml、(281·3±14·7)pg/ml(P<0·01)。结论IL-12基因修饰增强DC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其机制与IL-12基因修饰促进DC分泌IL-12、增强T淋巴细胞活化及分泌IFN-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人共刺激分子B7-H3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B7-H3作为B7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受体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可被诱导表达,B7-H3对CD4+和CD8+细胞的生成均具有增加作用,并可选择性增加IFN-γ的生成。为将B7-H3基因转染入舌鳞癌细胞Tea8113中制备瘤苗。克隆人共刺激分子B7-H3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B7-H3基因在Tea8113中的表达。方法:从淋巴细胞中提取RNA,用RT—PCR方法将B7-H3的编码序列cDNA扩增。然后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真核荧光蛋白载体pEGFP—C1中,构建成最终的表达载体pEGFP—C1-B7-H3。运用脂质体方法将pEGFP—C1-B7-H3转染Tea8113细胞.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B7-H3在该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从淋巴细胞中提取的RNA质量较好,经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B7-H3,其全长大小为951bp。测序鉴定,该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相同。转染pEGFP—C1-B7-H3载体的靶细胞Tea8113中,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B7-H3的-个215bp大小的eDNA扩增产物。结论:酶切及RT—PCR证实成功构建人B7-H3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B7-H3,将该载体转染到Tea8113中,RT—PCR鉴定B7-H3基因在该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