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李培杰 《山东医药》2006,46(28):57-58
检测高胆红素血症组(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和对照组(血清胆红素〈85μmol/L)患儿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水平.分析其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发现高胆红素血症组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γ-G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它们均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相关关系。可见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由于胃肠分泌、动力与功能异常,影响血胆红素的代谢与排出。  相似文献   
92.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兔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探讨乌司他丁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心肺复苏家兔模型,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S组)、常规复苏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只,S组只行手术操作,不致颤;C组造成心搏骤停并行常规复苏;U组在心搏骤停并复苏成功后静脉注射乌司他丁(Ulilastatin,UTI)2.5万U/kg。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血清心肌酶(CK、CK-MB)的变化,取左心室肌行光、电镜检查。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U组复苏成功后LVEDP和CK、CK-MB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dp/dt不同程度下降(P<0.01),光、电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U组与同时相C组比较,LVEDP和CK、CK-MB升高幅度减小(P<0.05,P<0.01),±dp/dt下降程度减轻(P<0.05),光、电镜下心肌损害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减轻心肌损伤,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3.
随着国际及中国心肺复苏指南的相继出台,对规范和指导医务人员及普通公众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一些医务人员和公众对指南中心脏骤停诊断标准理解不透或误解,导致诊断延迟,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最终致抢救失败或预后不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解读,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围心脏骤停期患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研究联用选择性α_2-肾七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伐西醇(mivazerol)和k-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心肺复苏后兔血流动力学和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探讨防治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方法 于兰州大学医学院机能实验室,30只健康清洁家兔随机分为5组:肾上腺索组(E)、血管加压素组(V)、U50488H组(U)、米伐西醇组(M)、米伐两醇+U50488H组(M+U),建立心肺复苏模型(接通50 v交流电胸壁致颤),心肺复苏期间各组动物分别静注上述药物(自主循环恢复标准:恢复室上性心律,MAP≥60 mmHg持续5 min).于诱发室颤前15 min、复苏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240 min,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功能不全标志物BNP的浓度.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1)M+U组复苏后MAP、peak-dp/dt、Peak+dp/dt各时间段值明显高于其余四组,LVEDP 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其余四组(均P<0.05).(2)复苏后,M+U组BNP各时间段浓度明显低于其余四组,与E,v,u组筹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米伐两醇和U50488H可改善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复苏后早期BNP的分泌,改善复苏后心功能小全.  相似文献   
95.
在CPR期间,经右锁骨下静脉与经外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的效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右锁骨下静脉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55%,外周静脉组为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前者平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7.2±3.2min,与后者(11.5±6.7min)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存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CPR期间,经右锁骨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是一方便有效的给药途径,但对存活率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李培杰  李侠 《医学综述》1997,3(3):127-129
<正>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External Non-invasive Cardiac Pacing,ENCP)由Zoll于1952年首先用于临床,此后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到八十年代,随着起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现将我们应用ENCP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均为急救中心患者,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9岁(30~78岁),其中心脏停搏22例,  相似文献   
9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nitric oxide (NO) levels in plasma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n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aminoguanidine (AG) and 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L-NAME) on CPR. Method This wa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imal study performed at the Function Labor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 Cardiac arrest was electrically induced and was left untreated for 5 min. After performing chest compression for 1 min, 40 domestic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n = 10) to receive ei-ther 20 mg/kg AG, 25 mg/kg L-NAME, 0.02 mg/kg epinephrine or 2 ml saline placebo before defibrillation. Successfully resuscitated rabbits were observed for a further 4 h. Hernodynamics variables and cardiac functions were monitored with appropriate instrumentation. Arterial blood NO levels were examined at baseline, at the end of 1 min chest compression and at 15, 30, 60 and 120 min after survival.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 determin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s. Results During chest compression, the mean + stan-dard deviation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was higher in the AG group (40±10 mmHg) than in the L-NAME group (34±8 mmHg; P =0.001) and was higher in both group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20±5 mmHg; both P =0.000). Left ventricular + dp/dtmax and- dp/dtmax were higher in the AG group than in the L-NAME group. In the surviving rabbits, the left ventricular + dp/dtmax and - dp/dtmax were higher in the AG and L-NAME groups than in the epinephrine and control groups and were higher in the AG group (4783±912, 4409±827 mmHg/s)than in the b-NAME group (3554±847, 3398±764 mmHg/s; P = 0.001 and 0.02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Both AG and L-NAME increased the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and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 during CPR and prevented post-resuscitation myocardial dysfunction. However, AG was signifi-canfly superior to L-NAME.  相似文献   
98.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肾功能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分析体外循环术后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术后有无肾功能异常,将6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了体外循环诸多因素与肾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肾功能异常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低灌注发生率、升压药用量、输血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差别。结论 心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长、围术期低血压、大量应用升压药和血制品以及术前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是术后引发肾衰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9.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E-选择素(sE-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选取CPR后存活≥48 h的82例患者,测定血浆sP-选择素、sE-选择素及MMP-9,按是否发生SIRS及脓毒症分组.并与65例非危重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1) CPR后SIRS和脓毒症发生率分别为68.3%和43.9%, SIRS组和脓毒症组血浆s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相应的非SIRS组、非脓毒症组及对照组(P均<0.01),4组血浆sE-选择素和MMP-9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1);(2)CPR后死亡患者血浆sE-选择素和MMP-9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1),但两组血浆sP-选择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IRS是CPR后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反应,对预后无明显影响,血浆sP-选择素水平可能帮助识别脓毒症高危患者;血浆sE-选择素和MMP-9水平可能有助于CPR后不良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0.
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4 0例慢性心衰患者及 15例健康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P 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D 二聚体水平 ,并将 4 0例慢性心衰患者按是否服用阿司匹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 (A组 ) 2 0例 ,非阿司匹林组 (B组 )2 0例 ,A组为标准心衰治疗加阿司匹林 75mg/d ,B组为标准心衰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 2周后 ,分别测定血浆P 选择素、vWF、D 二聚体水平。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血浆P 选择素、vWF、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A组与B组治疗后血浆P 选择素、vWF、D 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但两组改善P 选择素、vWF、D 二聚体的效果相似。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这与心衰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有关 ,阿司匹林对心衰患者的凝血状态改变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