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氟[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肺部肿物性质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X线和/或CT检查发现肺部肿物的35例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对显像结果用定性和半定量方法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35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真阳性23例,真阴性9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灵敏度为92.0%,特异性为90.0%,准确率为91.4%,阳性预测值为95.8%,阴性预测值为81.8%。[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在肺部肿物早期发现、临床分期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冠状动脉疾病,冠脉支架置入术,炎症介导素类,内膜增生,凋亡,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1995/2008)采用电子检索方式进行文献初检,语种限定为中文.收集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相关文献17篇,从冠心病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对象、实验分组、标本采集、测定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加以整理,同时对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基本的分析,结合支架置入后的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7篇有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文献均显示,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呈动态变化,其可能的机制有: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不可避免地损伤内皮细胞,内皮受损、脱落、胶原暴露,可引发或促进斑块破裂,使斑块中的炎症递质或细胞因子促炎因素暴露于血循环中,使循环血中性粒细胞激活,并上调白细胞勃附分子CD11b的表达和激活.②多种刺激可以诱发核转录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产生白细胞介素6,刺激肝细胞产生C一反应蛋白.③支架置入后仅数天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置入前升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高趋势,同时通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调节增殖;通过诱导内皮素的基因表达,使内皮素合成增加等共同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且与球囊损伤有关,可能是再狭窄的机制之一.结论: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强弱的指标;可溶性cD40配体、C一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53.
自 192 1年加拿大人Banting发现胰岛素至今 ,已有 80年的历史 ,胰岛素经历了粗制的动物胰岛素到现在的基因工程人胰岛素的发展过程。胰岛素的应用器具也由最初的注射器发展到现在的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本文就胰岛素的应用作一介绍。1 胰岛素的发展1 1 胰岛素的发现  192 1年Banting和Best将结扎了胰腺导管的狗的胰腺提取液给切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注射 ,发现其血糖降低 ,从而证明了胰腺提取物可以治疗糖尿病。次年他们又给一个患 1型糖尿病的患者注射这种提取物 ,其血糖明显下降 ,尿酮体消失 ,他们将胰腺提取液中能…  相似文献   
54.
鲁平  李全忠  阚全娥  袁举  岳艳 《山东医药》2011,51(29):63-64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患者的认知功能,分析其相关性因素。方法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糖尿病足患者和非糖尿病足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二者的差异;对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糖、血脂、血压等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足和非糖尿病足患者的MMSE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记忆力、注意力亚测试分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知功能障碍与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生活方式、糖尿病足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多种因素相关,明确其病因对预防其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5.
冠心病位居全球疾病死亡率第一,占据所有死亡人口的五分之一,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现主要从冠心病和他汀类药物在天然炎症免疫中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EH患者30例、EH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三组休息、反应性充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GTN)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EH及EH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EH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下降更明显(P〈0.01);舌下含服GTN后EH合并高尿酸血症组肱动脉内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H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H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高尿酸血症可加重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状态。方法序贯选取33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2例血压正常者作对照。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182±66ngL比154±63n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142±74ngL比168±61ngL)的自发性分泌差异均无显著性。脂多糖刺激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2179±660ngL比182±66ngL;2854±631ngL比154±63ngL,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442±134ngL比142±74ngL;500±176ngL比168±61ngL,P<0.05)分泌均较自发性分泌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脂多糖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增加(2854±631ngL比2179±660ngL,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一定程度的炎症激活状态,炎症反应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形成和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8.
李全忠 《眼科研究》2003,21(5):541-543
目的 探讨Graves突眼的细胞因子表达。方法 门诊就诊的突眼患者47例,其中合并甲亢者30例,无甲亢者17例,正常对照30例。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种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IL-4、IL-6、IL-10)mRNA的转录。结果 突眼并甲亢组Th_1类和Th_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率的差别无显著意义;单纯突眼组Th_1类细胞因子表达率(51.0%)明显高于Th_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率(7.8%)(P<0.01)。突眼并甲亢组和单纯突眼组Th_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率分别为53.3%和51.0%,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突眼并甲亢组Th_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单纯突眼组(P<0.05)。IFN-γ的表达率在单纯突眼组和突眼并甲亢组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IL-4的表达率,单纯突眼组低于突眼并甲亢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甲亢和突眼发病的免疫学模式不同,不同突眼患者细胞因子的表达各异。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快速平稳控制难治性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脆性糖尿病患者12例,禁食状态下调整胰岛素泵基础率,使血糖稳定且不需调整基础率24 h后进食,进食后调整餐前量。血糖稳定后和禁食前均进行连续血糖监测,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后全天9个时点比较,除中餐后2 h时点外,其余时点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降低,全天胰岛素用量减少(P均〈0.05)。结论超空腹状态下调整胰岛素泵基础率对控制难治性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价GM(1,1)模型在血糖预测中的性能,分析该模型对不同范围血糖数据的预测能力。方法以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连续72 h血糖序列为研究对象,基于新陈代谢算法建立GM(1,1)模型,预测5、15、30 min后的血糖。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30例,观察分析对照组数据得到预测误差较低时的血糖范围(a~b),以此范围将实验组数据分为A组(a)、B组(a~b)、C组( b),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筛选出预测时长为5、15、30 min时的血糖范围分别为3.4~11.5、3.3~11.4、3.2~11.4 mmol/L。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预测时长时,B组的预测拟合度均最好(P 0.01)。非参数检验表明,同一预测时长的组间预测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A组的预测误差最小,B组次之,C组最大。结论 GM(1,1)模型对3.4~11.4 mmol/L的血糖数据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