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不同型号SPECT肾动态显像GFR正常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不同型号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肾动态显像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值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50名正常志愿者根据年龄(20~29岁,n=14;30~39岁,n=10;40~49岁,n=14;50岁以上,n=12)分为4组,均接受MPR型SPECT肾动态显像,分别测量其分肾GFR值及总肾GFR值,并计算其平均值,与采用GE Starcom 400AC/T型SPECT对33名正常志愿者(20~29岁,n=6;30~39岁,n=11;40~49岁,n=7;50岁以上,n=9)行肾动态显像的分肾GFR值及总肾GFR值进行比较.结果 MPR型单探头SPECT行肾动态显像的50名正常志愿者分组后所得的分肾GFR值分别为(51.03±11.12)ml、(48.44±11.13)ml、(47.79±7.71)ml、(46.54±12.28)ml,分肾总平均值为(48.51±10.50)ml,组内总肾GFR值分别为(102.13±18.33)ml、(96.62±19.90)ml、(95.54±13.04)ml、(92.85±22.83)ml,总肾GFR总平均值(97.04±18.16)ml;与Starcom400AC/T型SPECT所测定的相应组别分肾GFR值[(57.92±9.03)ml、(57.34±10.33)ml、(55.30±8.51)ml、(44.12±7.94)ml]、分肾总平均值[(52.92±10.61)ml],组内总肾GFR值[(115.86±16.51)ml、(113.14±17.71)ml、(110.54±11.13)ml、(88.12±14.41)ml],总肾GFR总平均值[(105.63±18.72)ml]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型号的SPECT的GFR正常值不同,不同型号的SPECT应建立本机肾动态显像GFR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43.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时间序列具有时变、非线性和非平稳的特点,为提高血糖预测精度,提出一种自适应噪声的完整聚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与极限学习机(ELM)相结合的短期血糖预测模型。首先,利用CEEMDAN方法将患者的血糖浓度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段的血糖分量IMF(本征模态函数)和残余分量,以降低血糖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然后对各血糖分量IMF和残余分量分别构建极限学习机,并将各极限学习机的预测结果融合,获得患者未来血糖浓度的预测值,提高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低血糖预警。利用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采集的56例患者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与ELM模型和EMD-ELM模型相比,CEEMDAN-ELM短期血糖预测模型提前45 min的预测仍可达到较高预测水平(RMSE=0.205 1,MAPE=2.116 4%);低血糖预警虚警率和漏警率分别为0.97%和7.55%。血糖预测时间的延长,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充足时间进行血糖浓度控制,提高糖尿病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低度炎症可能与高血压病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除降脂作用外 ,他汀类药物也有抗炎作用。本文研究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 2 4个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 ,前者服用常规剂量的降压药 ,后者加服辛伐他汀 40mg d。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高血压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 -1β。治疗 2周后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 -1β。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后 ,血管紧张素II刺激的高血压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1β下降 [690± 98pg mlvs 93 7± 67pg ml;P <0 .0 5 ] ,且与降脂作用无关。结论 本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部分逆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氟[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肺部肿物性质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X线和/或CT检查发现肺部肿物的35例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对显像结果用定性和半定量方法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35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真阳性23例,真阴性9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灵敏度为92.0%,特异性为90.0%,准确率为91.4%,阳性预测值为95.8%,阴性预测值为81.8%。[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成像在肺部肿物早期发现、临床分期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后,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每天1.5 mg/kg或淀粉,2周后测定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和内膜中膜厚度比。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动脉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2,P<0.01)。与淀粉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降低55%,动脉粥样硬化面积明显减少(52.5%±4.2%比81.9%±2.8%,P<0.01),内膜厚度显著降低(24.18±10.21μm比77.51±22.47μm,P<0.01),内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29±5个/HP比49±17个/HP,P<0.01)。动脉内膜厚度与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阳性细胞数显著相关(r=0.831,P<0.01)。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可诱发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该效应不仅与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相关,而且与其降低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减少动脉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高脂餐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探讨极短期氟伐他汀对血浆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 43例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22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氟伐他汀(40 mg/d)和安慰剂。治疗前和1周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检测空腹和餐后4 h血浆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餐后血浆甘油三酯和hsCRP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1周后,常规治疗组的空腹和餐后血浆hsCRP浓度与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氟伐他汀组的餐后血浆甘油三酯和hsCR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血浆hsCRP浓度降低与血脂的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 极短期氟伐他汀治疗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餐后升高的血浆hsCRP浓度。  相似文献   
48.
冠心病患者ATP结合盒转运子1基因R219K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1基因(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ABCA1)R219K变异与我国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236例冠心病患者和25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ABCA1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ABCA1R219K变异的三种基因型中,RK型发生频率最高,RR型次之,KK型发生频率最低。冠心病组中KK基因型频率(12.3%)明显低于对照组(19.1%)(P<0.05)。KK基因型的HDL-C水平明显高于RR型(P<0.05),KK型甘油三酯水平虽然低于RR型,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中KK基因型的OR值为0.559(95% CI 0.322~0.972,P=0.039)。结论 ATP结合盒转运子1基因R219K变异KK型产生有益的临床血脂谱,可能是冠心病患者的低危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胰岛素抵抗与肥胖青少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肥胖青少年,其中单纯肥胖38例(肥胖1组)、伴2型糖尿病22例(肥胖2组),另择30例体质量正常的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WC)、IMT,实验室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HNS)、APN、hs-CRP及血脂,计算BMI和HOMA-IR.分析APN、hs-CRP、HOMA-IR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1、2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肥胖2组APN水平明显低于肥胖1组(P<0.05).肥胖1、2组BMI、IMT、hs-CRP、FINS、HOMA-IR及WC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IMT与APN呈负相关(r=-2.532,P<0.05),IMT与BMI、HOMA-IR、WC、hs-CRP呈正相关(r=-0.253,P<0.05),与BMI、HOMA-IR、WC、hs-CRP呈正相关(r分别为0.187、0.366、0.218、0.224,P均<0.05).结论 肥胖青少年血清APN显著降低,IMT与APN降低、胰岛素抵抗、hs-CRP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氟伐他汀对高脂餐后血浆甘油三酯和P-选择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变化,探讨氟伐他汀、或联合应用缬沙坦对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短期影响。方法33例高血压病患者于禁食12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800kcal,脂肪50g),检测空腹和餐后4h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P-选择素浓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氟伐他汀组(40mg/d)和联合用药组(氟伐他汀40mg/d和缬沙坦80mg/d),1周后重复高脂餐负荷试验。结果3组患者具有相似的空腹血脂和P-选择素浓度。33例患者餐后血浆TG和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餐后血浆TG浓度与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显著正相关(r=0427,P<005)。用药1周后,3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浆TG浓度较基础状态无显著变化。对照组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氟伐他汀组与联合用药组能抑制餐后P-选择素升高;联合用药组更能明显地减少空腹血浆P-选择素浓度(P<005)。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与治疗前后血浆血脂浓度和血压的变化无明显相关。结论短期内联合应用氟伐他汀和缬沙坦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浓度,提示两药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