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临床治愈后各种并发症的恢复情况,进一步探讨其康复手段.方法:对56例临床治愈SARS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及康复情况观察,主要观察骨坏死、肺纤维化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SARS患者在出院后经适当休息及口服药物治疗,急性期遗留的肝脏、心脏损害及糖代谢紊乱在出院1个月后大部分消失,但可出现轻微全身酸痛症状,持续时间稍长,在康复期出现1例肺纤维化及7例股骨头缺血坏死,需注意防治.结论:SARS患者并发症于康复期可渐渐消失,肺纤维化出现较少,股骨头缺血坏死需予积极的预防及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72.
生物透析吸附治疗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重型肝炎与肝衰竭的方法,不良反应少见,但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充分熟悉其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3.
辛绍杰  李保森 《传染病信息》2005,18(2):70-70,74
生物透析吸附治疗系统(BioLogical-DT)是由美国.Ash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明,美国HemoCleanse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系列体外血液净化装置,在肝衰竭肝性脑病、药物过量中毒等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近年在BioLogical-DT基础上,又增加了血浆分离滤过(再吸附)部分,构成生物透析吸附血浆滤过治疗系统(BioLogical-DTPF),以期获得更好的解毒功能。我院在国内最早引进BioLogical-DT系统并应用于临床。本文简要介绍该系统的原理、特点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4.
正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女性多发,组织学从最初的小叶间胆管炎逐步发展为汇管区周围炎、小叶间隔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UDCA的广泛使用,目前I~III期(肝硬化前期)的PBC患者日益增多,改变了上世纪50年代PBC一旦被确诊即存在肝硬化的历史。2015年原发性胆汁  相似文献   
75.
76.
77.
SARS-CoV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感染后体内病毒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为SARS患者的血清和非SARS人群血清标本,用IgM捕获法、间接法和抗原夹心法三种不同方法检测抗SARS病毒特异性IgM、IgG和总抗体。结果 检测146份临床诊断为SARS的患者不同发病时间血清标本,三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64%、53.43%和69.86%;SARS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的最早检出时间分别在发病第7天和第12天,特异性IgM抗体最短在发病后42天消失。三种方法检测70份甲型肝炎患者血清时,均有2份非特异阳性反应,检测127份其他病种血清均阴性,1例密切接触SARS患者的医务人员SARS特异性IgG抗体和总抗体均阳性,三种检测方法均不受类风湿因子影响。结论 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SARS病毒感染者的特异性IgM抗体检出时间较晚,且持续时间较短;三种检测方法均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SARS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的确认和补充,但不适用于SAR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8.
核苷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抗病毒药物,然而由于长期用药,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药物疗效不是很理想。本文就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类似物进行比较并分析其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与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测定13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及力白蛋白,同时采用比浊法测定他们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 在慢性肝炎轻度至中度,血清胆咸酯酶活力较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下降的百分率更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01;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01;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彼此间相关系数为0.720-0.778(P均<0.001)。结论 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较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储备功能,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它们均与肝脏的病理损害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