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树突状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11例进行肝移植的ACHBLF、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例健康人,取外周血和肝组织,使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肝内浸润淋巴细胞(LILs)中浆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C,DCs)和髓样树突细胞(myeloid DC,mDCs)的频率,应用polyI:C和CpG2216刺激培养PBMCs和LILs,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IFN-α、IL-12和IL-10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内pDC和mDC的分布。结果 ACHBLF患者肝内pDCs与外周血pDCs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内mDC的频率与外周血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F患者经刺激的PBMCs和LILs能够分泌IFN-α和IL-12,但LILs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较PBMCs明显降低,而分泌IL-10却较PBMCs明显升高;ACHBLF患者肝组织浸润了大量的pDCs和mDCs。结论 ACHBLF患者肝内浸润大量的DC亚群细胞,并优先分泌IL-10,在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局部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 (PD-1)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针对不同表位合成3种pentamer,采集16例急性和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并收集15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病毒特异性CTL细胞的频率及其表面PD-1分子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与肝功能和血清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与AHB患者比较,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早期病毒特异性CD8 T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该阶段PD-1表达水平与转氨酶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病毒载量无明显相关性.随访发现,AHB患者早期,PD-1高水平表达,随着疾病康复,PD-1表达逐渐降低;而肝功能衰竭患者早期PD-1表达较低,随后显著增加,而后随着疾病恢复,PD-1进一步降低.结论 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PD-1表达水平较AHB患者显著降低,而PD-1延迟高表达则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3.
<正>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据美国国立卫生院酒精滥用与成瘾研究所(NIAAA)的报告显示,在美国肝硬化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12大原因。近年来,在我国成人群体中ALD的发病率、占同期肝病住院患者的比例及酒精性肝硬化在肝硬化中的病因构成比不断上升,由此可见酒精所致的肝损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2010年我国修订的ALD诊疗指南比较精炼,因此  相似文献   
114.
目的:了解驻闽某部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驻闽某部三个营的部分官兵共850人作为调查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血的清学标志(包括IgG、IgM)。结果在接受检查的850名官兵中,抗-HAV-IgG阳性率为68.1%,抗-HEV-IgG阳性率为24.4%,两者既往感染率较高;而抗-HAV-IgM和抗HEV-IgM均为0%,远远低于我国普通人群平均感染率。来自农村的官兵抗HAV-IgG和抗-HEV-IgG阳性率分别为53.3%和19.2%;来自城市的官兵抗-HAV-IgG和抗-HEV-IgG阳性率分别为84.1%和32.8%。结论驻闽某部卫生管理较好,均无HAV、HEV现证感染;鉴于部队官兵为集体生活,福建沿海是甲型、戊型肝炎的高流行区,驻闽部队存在甲型、戊型肝炎暴发的流行条件,除加强部队食品卫生管理外,对易感人群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官兵应加强接种甲型、戊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vliverdisease,NAFL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分析不同年龄组NAF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一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肝组织学检查确诊为NAFLD的2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3例分成3组,其中少儿组(≤17岁)41例,青年组(18~44岁)141例,中老年组(≥45岁)51例。患者WBC、PLT和ALT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y-球蛋白电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少儿组NAFLD活动度积分、ALP、AST和LDH高于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中老年组ALB和CHE显著低于少儿组和青年组,TC显著高于少儿组和青年组。年龄与脂肪变性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不同年龄组中,高血压、肝区隐痛以及乏力症状的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年龄增加,NAFLD患者脂肪变性程度加重,高血压、肝区隐痛以及乏力等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eedliverinjury,DILl)在非感染性肝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某院2002年1月一2012年12月3848例DILI住院患者的资料,分析年度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及预后。结果DILl患者年住院数由88例(2002年)升至835例(2012年),在非感染性肝病中的构成比由13.19%升至21.52%。10~49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DILI的人数呈上升趋势;50~89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DILI的人数呈下降趋势。〈10、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和≥80岁各年龄组DILl患者构成比分别为1.65%、5.11%、12.10%、19.08%、25.45%、20.62%、10.42%、4.58%和0.98%。各年龄组女性构成比分别为30.16%、44.90%、49.46%、55.10%、58.37%、64.28%、58.85%、52.00%和27.78%。药物性肝硬化患者构成比为7.7%,药物性肝衰竭为4.1%,药物性肝炎为88.2%。3848例中总无效死亡率为7.61%,2010年开始DILl无效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2.87%。结论DILl正逐渐成为肝病中的常见病,30。59岁为DILl高发年龄.30~79岁的nTlll患者以奇件为丰。  相似文献   
117.
孙颖  常彬霞  滕光菊  张伟  赵军  邹正升  李保森 《肝脏》2013,(8):507-509,516
目的明确无症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94例,通过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肝脏组织学分期和梅奥风险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和Child-Pugh评分来评估无症状与有症状PB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初始无症状与有症状PBC患者在性别构成和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11,P=0.522;t=-1.081,P=0.282),在生化指标中初始无症状与有症状PBC患者在总胆红素(t=-3.224,P=0.002)、白蛋白(t=4.804,P=0.000)、总胆汁酸(t=-3.018,P=0.003)、胆碱酯酶(t=4.263,P=0.000)、凝血时间(t=-2.853,P=0.005)、国际标准化比值(t=-2.581,P=0.01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门脉高压表现中,腹水(χ2=6.810,P=0.033)和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χ2=4.870,P=0.027)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织学分期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8,P=0.000),自身抗体AMA/AMA-M2(χ2=5.811,P=0.016)和SP100(χ2=4.281,P=0.039)阳性率在两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部分初始无症状PBC患者在生化及组织学方面表现较轻,但仍有一些无症状PBC患者出现门脉高压并发症,且组织学分期处于进展期,因此无症状患者并非具有较好的预后,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尽早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  相似文献   
118.
目的通过研究肝内CD68+和TNF-α阳性细胞的表达,来探讨它们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型肝炎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肝内TNF-α的表达以及其分泌细胞CD68+细胞的数量。结果ACLF患者肝内TNF-α阳性分泌细胞平均数为90/高倍视野(hpf),明显高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hpf和5/hpf),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ACLF患者肝内CD68+细胞平均数为94/hpf,明显高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8/hpf和15/hpf),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TNF-α阳性分泌细胞与CD68阳性细胞数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66,P〈0.001)。结论乙型肝炎ACLF患者肝内CD68+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分泌的TNF-α也明显增加,推测TNF-α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ACLF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9.
滕光菊  孙颖  常彬霞  赵军  张伟  邹正升  李保森 《肝脏》2011,16(6):497-500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主要脏器,也是机体代谢、免疫的重要器官,与药物关系密切。药物肝毒性的表现可从无症状、轻微、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衰、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肝脏肿瘤。目前,DILI已成为国内外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亚群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10例CHB患者外周血内单核细胞亚群的频率和表型,包括32例免疫耐受期HBV携带者和78例免疫活化期患者。另选取20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肝组织标本用于免疫组化和肝内单核细胞亚群分析。结果免疫活化期患者外周血、肝内的单核细胞及其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显著增加,且与肝组织学活动指数和ALT水平密切相关。结论免疫活化期患者单核细胞及其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的增加可能参与形成肝脏炎症微环境和促进CHB患者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