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究胆管癌术后腹腔感染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CD4+/CD8+ T细胞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5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胆管癌术的患者共70例,根据其术后腹腔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全自动微生物检定仪和细菌测定系统对胆管癌术后腹腔感染的患者进行植株鉴定;采用ELISA法对血清中TNF-α、IL-1β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对CD4+/CD8^(+ )T细胞进行检测;分析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白蛋白、白细胞等资料,归纳胆管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在35例腹腔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共检测出83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2株占62.65%;感染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132.22±34.64)μg/L、(36.42±4.94)pg/L高于对照组(P<0.05),CD4+/CD8+ T细胞水平(0.60±0.12)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肠功能障碍时间是胆管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胆管癌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当胆管癌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时,血清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CD4+/CD8+T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临床中应加强对影响因素的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32.
目的:综述载中药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以"Nan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system""中药""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等组合作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4年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载中药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7篇,有效文献43篇。经对多聚体纳米粒、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囊泡、磁纳米粒等载药系统包载去甲斑蝥素、氧化苦参碱、羟基喜树碱等中药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载药系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载药系统,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不仅改良了中药传统的剂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药的疗效。结论:随着新型肝靶向载体材料的不断合成、纳米制备技术的不断优化、更多肝靶向新靶点的不断发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药肝靶向制剂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防治肝脏疾病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对包载马钱子碱(brucine)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B-PLGA)纳米粒进行处方与工艺优化。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筛选B-PLGA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并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最优处方选择丙酮作为有机溶剂,泊洛沙姆188(F68)作为稳定剂,超声时间为1 min,磁力搅拌速度为900 r/min,磁力搅拌时间为30 min,F68用量为0.35%,载体用量为25 mg,药物用量为1.0 mg,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为0.54。所制得的B-PLGA纳米粒为淡蓝色乳光透明液体,粒径为(97.12±4.23)nm,PDI为0.098±0.035,Zeta电位为(-27.30±0.31)m V,包封率为(69.24±1.42)%,载药量为(2.65±0.03)%。通过表征,纳米粒形态完整,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得知,纳米粒体外释放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星点设计-... 相似文献
35.
血细胞学计数室内质控法—连续重叠配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血质控物的制备难度大,血制品进口难,价格贵,保存期短。我们为解决室内质控问题,采用连续重叠配对法,把测定参数通过统计学处理后,做出室内月质控图,用于室内质量控制,此法方便、简单、节约。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上腹部术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难点与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72例上腹部手术后行LCBDE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术中的困难情况及处理进行总结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术中出现相对困难情况共16例。其中9例严重腹腔及术区粘连,4例胆总管确认困难,3例取石困难。总体手术时间为(164.36±19.06)min,术中困难组为(179.31±13.25)min,非术中困难组为(160.09±18.37)min。术中困难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术中困难组和总体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8,P=0.000;t=-2.976,P=0.004)。非术中困难组与总体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8,P=0.204)。结论上腹部术后LCBDE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手术。术中困难情况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须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个体化对策,以确保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后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肝断面感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引流量情况,并分析引起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肝断面感染13例,感染率为28.89%;13例感染患者分离出2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15株;术后肝断面发生胆汁漏16例,断面积液、积脓5例;平均引流量约200 mL;术中放置双套管10例;术后B超或CT介入下重置引流管23例,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8 d,引起全身感染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多次胆道手术史、合并肝硬变、术中放置双套管、手术时间及术后胆汁漏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肝断面感染有关(P0.0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多次胆道手术史及术后胆汁漏是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发生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0),而术中放置双套管是其保护因素(P0.050)。结论对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患者,可针对其术后肝断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术前管理和术中精细操作进行预防,若术后发生了肝断面感染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讨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病变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可行性及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07例行ERC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超高龄组(≥80岁)和非超高龄组(<80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92例超高龄组患者年龄(85.29±7.32)岁,215例非超高龄组患者年龄(57.81±14.26)岁。超高龄组患者原发病以壶腹部癌为主(P<0.01),ASA Ⅲ、Ⅳ级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超高龄组(P<0.05)。超高龄组支架植入指征为胆管恶性狭窄以及采取支架植入或更换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P=0.023、<0.001),而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比例更低(P=0.005),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2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疾病为壶腹部癌(P=0.044),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0.001)、高血压(P=0.022)及冠心病(P=0.012),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处理(P=0.012)为ERCP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病变患者恶性疾病患病率高、合并疾病多,但并非治疗性ERCP术的绝对禁忌证,临床需防范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