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50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智能化和精确化用药监测软件的研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发智能化和精确化用药监测软件,以减少可预防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危害。方法以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成功研发“CPM-抗菌药物理想曲线版”;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药品说明书中“禁忌症”与患者的病情诊断、检验值相链接,成功研发“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选择某院呼吸内科为试验组,以另外3家医院呼吸内科为对照组。前14个月2组均不进行干预;后12个月,在试验组中,以“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和“CPM-抗菌药物理想曲线版”审查处方,将审查出的“禁忌症”警示以及抗生素剂量错误定期反馈给医生并进行用药教育,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另外,对2组全部时间段内的各种药物不良事件进行监测。结果在试验组中,干预前发现可预防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38例,发生率为2.7%;进行干预后,用药错误警示及占处方量百分比以2个月时间段计从最高的89例和1.43%下降到最低的27例和0.36%。发现可预防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13例,发生率为1.1%,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没有变化。结论当处方中存在违反“禁忌症”或抗生素剂量错误时,能够分别被“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和“CPM-抗菌药物理想曲线版”识别,并能降低呼吸内科可预防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发智能化和精确化用药监测软件,以减少可预防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危害。方法 以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成功研发“CPM-抗菌药物理想曲线版”;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药品说明书中“禁忌症”与患者的病情诊断、检验值相链接,成功研发“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选择某院呼吸内科为试验组,以另外3家医院呼吸内科为对照组。前14个月2组均不进行干预;后12个月,在试验组中,以“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和“CPM-抗菌药物理想曲线版”审查处方,将审查出的“禁忌症”警示以及抗生素剂量错误定期反馈给医生并进行用药教育,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另外,对2组全部时间段内的各种药物不良事件进行监测。结果 在试验组中,干预前发现可预防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38例,发生率为2.7%;进行干预后,用药错误警示及占处方量百分比以2个月时间段计从最高的89例和1.43%下降到最低的27例和0.36%。发现可预防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13例,发生率为1.1%,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没有变化。结论 当处方中存在违反“禁忌症”或抗生素剂量错误时,能够分别被“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和“CPM-抗菌药物理想曲线版”识别,并能降低呼吸内科可预防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3.
β肽及其多聚物对人肝癌细胞株与基质黏附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β肽及其多聚物对肝癌细胞株与基质黏附的抑制作用.方法观察化学合成的β肽(β肽)、化学合成的二聚β肽(β2肽)、化学合成的三聚β肽(β3肽)、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的表达β3肽及GRGDS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及人肝癌高转移细胞株HCCLM6细胞与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各种多肽对细胞与FN的黏附均具有特异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相关关系和时间效应相关关系(P〈0.05).且随着多肽重复次数的增多,对细胞与FN黏附的抑制作用越强,表达β3肽和β3肽的抑制肿瘤细胞黏附的作用最强,β2肽和GRGDS的作用次之,β肽的抑制作用最弱.各种多肽对HCCLM6细胞与FN黏附的抑制作用强于对SMMC-7721细胞的黏附抑制作用.结论表达β3肽对肝癌细胞株与基质的黏附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的新的药物手段. 相似文献
84.
皮肤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两个器官,二者是人体的外表面与内表面。中医学“皮肠同病”与现代医学“肠原皮肤轴”理论,表明皮肤与肠道存在生理与病理上密不可分的联系。肠病可导致皮肤病发生,反之,皮肤病治疗尧预后与肠病的恢复亦息息相关。笔者探讨了两者的内在关联及作用机制,以期优化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