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重 ,老年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同时 ,由于手术、麻醉、监护等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 ,老年心脏病患者因某些疾病需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也越来越多。但当老年心脏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急症手术时 ,在围手术期易于诱发和加重各种心脏事件 (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源性猝死等 )。一般患者上述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0 .7% ,而在老年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却 >7% [1 ]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 (perioperativemyo cardialischemia,PMI)…  相似文献   
52.
目的 D 半乳糖衰老模型是较常用的人工致衰老模型。该模型具有复制方法简便、耗时短等优点 ,现已广泛应用于研究衰老表现和机理以及延缓衰老药物的筛选等。但上述研究采用模型动物多为小鼠 ,且对其衰老的评价也多集中在行为实验如学习、记忆操作等方面 ,对该模型氧化水平的变化却较少研究。本工作则系统研究了D 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心、肝、脑、肺、肾等重要脏器氧化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改变 ,同时对上述改变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器官特异性进行了比较。方法 SD大鼠 ,雌雄各 2 0只 ,按体重随机分为致衰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致衰老模型…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大蒜素对兔单个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的作用,探讨其抗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采用双酶法分离兔单个心房肌细胞,应用细胞外局部灌流法给药,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流,以观察大蒜素对IKUr的作用。结果 大蒜素200μmol/L对正常兔心房肌细胞IKUr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使IKUr峰值由(14.5±3.2)pA/pF降至(7.9±1.2)pA/pF (P<0.01,n=15)。大蒜素可使IKUr的电流-电压曲线降低,且随着除极化电位的增加,作用更加明显,提示其作用具有电压依赖性。同时,发现大蒜素对IKUr的抑制效应存在浓度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49.6μmol/L。门控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大蒜素可以使通道激活曲线右移,延迟激活;使通道稳态失活左移,加速失活;使通道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减缓通道失活后的再次激活。从不同环节减少IKUr通道的开放,降低电流密度。结论 大蒜素抑制心房肌细胞膜上IKUr,这可能是其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参芪益心颗粒对犬实验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注射戊巴比妥钠复制心力衰竭模型,以生脉饮、地高辛为阳性对照药,研究参芪益心颗粒对犬实验性心衰的影响,观察左心室内压峰值(LVSP)、左心室内压变化速率最大值(dp/dtmax)、心输出量(CO)、左室心肌收缩力(LVMCF)、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心室开始收缩的起点至dp/dtmax的间隔时间(R-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2%戊巴比妥钠输入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为LVSP、dp/dtmax、CO、LVMCF降低;LVEDP、R-dp/dtmax增加;参芪益心颗粒对戊巴比妥钠所致犬急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升高LVSP、dp/dtmax、LVMCF、加强心脏收缩功能缩短R-dp/dtmax、降低LVEDP、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增加CO提高心脏泵血功能。结论:参芪益心颗粒对犬实验性急性心力衰竭所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5.
肌钙蛋白I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 1 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 ,测定cTnI及CK、CKMB水平 ,行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超声检查 ,记录 4 2天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cTnI阳性率 (≥ 0 .1ng ml)明显高于CKMB阳性率 (P <0 .0 1 )。cTnI水平与Braunwald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 (r=0 .5 1 ,P <0 .0 0 1 ) ,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血管支数、心电图及超声异常改变关系较小。cTnI升高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 (P <0 .0 1 ) ,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其对任一终点事件的OR =5 .0 84(95 %CI:1 .96 2~ 1 3.1 72 ,P <0 .0 0 1 ) ,调整相关因素后cTnI仍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RR =6 .35 7)。结论 cTnI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较灵敏的指标 ,是重要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6.
葛根素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和抗氧化性损伤作用   总被引:81,自引:2,他引:79  
目的 研究葛根素 (Puerarin ,Pue)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以及抗氧化性损伤作用。方法 以核黄素 -光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 ,Fenton反应产生羟自由基 (·OH) ,研究Pue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以过氧化氢 (H2 O2 )引起红细胞溶血 ,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X -XOD)致豚鼠心室乳头肌损伤 ,研究Pue的抗氧化性损伤作用。结果 Pue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和·OH ;抑制H2 O2 引起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物生成 ;增强心室乳头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降低丙二醛 (MDA)含量 ,保护乳头肌免受超氧阴离子的损伤。结论 Pue对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 ,并能预防性对抗H2 O2 和超氧阴离子引起的氧化性损伤  相似文献   
57.
葛根素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葛根素 (Puerarin ,Pue)对低密度脂蛋白 (LDL)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沉淀法提取LDL ,以紫外照射和硫酸铜分别对LDL进行氧化修饰 ,维生素E作阳性对照 ,研究Pue对LDL氧化修饰的影响。结果 Pue 0 .0 1~ 1.0mmol·L-1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紫外照射和硫酸铜氧化LDL致丙二醛 (MDA)的增加 ,维生素E 0 .1mmol·L-1也有类似的作用。结论 Pue可抑制LDL的氧化修饰  相似文献   
58.
ATP敏感性钾通道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P敏感性钾通道 (KATP)是受细胞内ATP浓度调控的一种内向整流钾通道。生理情况下 ,心血管KATP处于关闭状态 ,但在缺血、缺氧和感染性休克等病理情况下该通道被激活 ,开放的KATP通过影响细胞的兴奋性而参与细胞诸多功能的调节。因此 ,KATP在众多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缺血、缺血预适应、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则对KATP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1 概述ATP敏感性钾通道 (KATP)于 1983年由Noma[1]首先在心肌细胞上发现。随后的研究证实 ,该通道还广泛存在于胰腺、骨骼肌、平…  相似文献   
59.
背景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是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被证实存在的两个遗传性变异,虽然目前已有研究阐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基因具有广泛的变异谱,但较少有研究注意线粒体基因长度的不稳定.目的探讨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基因长度不稳定状态和在肿瘤发生中可能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对象为配对肿瘤和周围组织外科切除后保存的样本,所有样本均来自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和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干预抽提143例患者的5种肿瘤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组织的DNA,利用32对重叠引物扩增全部线粒体基因,来自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进行配对分析.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进行突变筛查.如发现肿瘤与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电泳条带呈现差异则进行测序以明确短片段的插入和缺失突变,PCR检测有样本常见的大范围缺失突变.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缺失与插入情况.结果在全部5种类型的肿瘤中均发现有短片段的缺失和插入突变,肺癌和口腔癌此类突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肿瘤.除肝癌外,在部分肿瘤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中可检测到低水平的线粒体常见大范围缺失突变,发生率约5%~40%.所检测的5种肿瘤中均有部分个体存在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其中肺癌出现率最高(66.7%),其次分别为口腔癌(61.1%)、食管癌(45%)、肝癌(45%)和乳腺癌(24.7%).结论线粒体DNA长度不稳定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可造成的复制障碍、基因功能不良、转录停止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因此,在肿瘤发生学上可能扮演着潜在的、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征和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心梗绿色通道收治的直接行PCI的STEMI患者15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是否超过50%分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组17例和冠状动脉阻塞性STEMI组137例。收集、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的预测因素进行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联合预测因子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非阻塞与阻塞相比,白细胞计数较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较低。白细胞计数(OR=0.472,95%CI 0.321~0.695,P<0.01)和血浆纤维蛋白原(OR=0.200,95%CI 0.054~0.747,P=0.017)是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两个因素联合预测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1),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7.1%。结论 白细胞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独立预测因素,两个因素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STEMI的联合预测价值较高,或可帮助判断STEMI患者冠状动脉为阻塞性或非阻塞性,以选择下一步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