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比较重型肝炎 (SH)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患者治疗前后心钠素 (ANP)、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变化 ,进而比较治疗效果。方法 :用放免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 90例SH并SBP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ANP ,TNF α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各型重型肝炎ANP ,TNF α ,TBIL ,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0 .0 1) ;SH并SBP患者HBeAg ,HBV DNA阳性组的ANP ,TNF α,TBIL ,ALB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组 ;治疗后ANP ,TNF α和CD4+ /CD8+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P <0 .0 5 ) ;90例SH并SBP患者中存活 4 7例 (5 2 .2 % ) ,死亡 4 3例 (4 7.7% ) ;存活组治疗后的ANP ,TNF α ,TBIL和ALB水平下降较死亡组明显 (P <0 .0 1) ;ANF ,TNF α水平分别与TB ,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 (r =0 .5 733,r =0 .5 4 13,P <0 .0 1)。结论 :SH并SBP患者检测ANP ,TNF α和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对观察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2.
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为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中的意义。方法 用末端原位标记 (TUNEL)法、DNA电泳和电镜三种方法检测兔急性心梗模型中梗塞区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TUNEL法发现 :兔急性心梗模型中梗塞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前 (0h)和结扎后 1h、2h、3h、4h、6h、8h、12h的改变如下 :0h组 (31 0 0± 14 0 0‰ )和 12h组 (6 8 0 0±31 72‰ ) <1h组 (142 33± 5 3 5 2‰ ) <2h组 (370 83± 6 6 0 1‰和 8h组 (32 1 17± 86 43‰ ) <3h组 (5 86 83± 5 5 0 2‰ ) <4h组(836 17± 43 73‰ ) (P均 <0 0 5 ) ,即急性心梗心肌细胞凋亡数在冠脉结扎后 1h时开始逐渐增多 ,到 4h时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到 12h时已逐渐降至正常。DNA梯形电泳显示在兔冠脉结扎后 3h、4h、6h时梗塞区的心肌细胞均出现相差约 180~2 0 0bp的DNA阶梯 (Ladder) ,而其它各时间点的心肌细胞未见有相差约 180~ 2 0 0bp的DNA条带。电镜观察显示在兔冠脉结扎后梗塞区内的心肌细胞核膜完整、染色质浓集、电子密度增加的凋亡特征 ,有的则出现核膜破裂、染色质溶解成碎屑的坏死现象。结论 兔冠脉在结扎 3~ 6h时梗塞的心肌细胞凋亡特征最明显 ,细胞凋亡在急性心梗心肌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液电碎石仪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液电碎石仪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次取石成功57例,2次取石成功2例,未取净结石1例.击碎结石最大者为3.0cm×2.5cm×2.0cm.本组无胆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液电碎石仪治疗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操作时间,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人体增生性疤痕移植于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增生性疤痕组织块以不同的方法移植于裸鼠,建立一稳定的疤痕动物模型,为研究增生性疤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 mm ×3 mm 增生性疤痕组织块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和体表创面,定期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胶原定量测定。结果: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后,移植物可成活80~90 d,无排斥反应,并保留原增生性疤痕特性;移植物体积随着移植时间而逐渐增加。结论: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的增生性疤痕动物模型是一成功、稳定的动物模型,为疤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应用该动物模型时,作者建议把移植后3~10 周的动物作为增生性疤痕的标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特征性改变。材料与方法:收集68例临床证实的肾结核,所有病例均行腹平片及IVP检查,42例行逆行造影检查,38例行CT检查。结果:平片:主要是肾区钙化、肾缩小或增大;造影及CT表现:肾皮质变薄、输尿管僵硬狭窄变细或闭塞、脓疡空洞、膀胱挛缩。结论:肾结核的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异性,首先IVP检查,必要时再行CT检查或逆行造影检查,以及结合临床资料是诊断肾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原因及影像学表现,并对部分并发症进行内窥镜介入治疗,以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方法通过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异常改变1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检查结果做相应的内窥镜下介入治疗。结果通过ERCP检查,对1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原因得到明确诊断,其中,胆道胆泥形成2例,胆管吻合口狭窄6例,胆道腹腔漏3例。并对2例胆道胆泥进行了乳头括约肌切开(EST) 网蓝胆泥取出术;5例吻合口狭窄行气囊扩张或塑料内支架内引流(ERBD)及2例胆道腹腔漏行鼻胆管引流治疗(ENBD),治疗效果确切,经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后,除2例胆道腹腔漏分别于肝移植术后6月及11月病死和1例因胆管吻合口处完全阻塞未能放置内支架引流管,导致肝内胆汁淤积症并肝硬化及肝功能失代偿病死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现仍长期存活,总生存率为72.7%。结论肝移植术后一旦怀疑胆道并发症时应及时行ERCP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内窥镜介入治疗。胆道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可能使患者较快痊愈。  相似文献   
37.
对48例骨肉瘤患者和36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和脆性部位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患者染色体裂隙、断裂点、异常细胞率和脆性部位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脆性部位3p~(14),7q~(32).11q~(13),13q~(13)在半数以上病例中表达。这些位点与某些癌基因同位或毗邻。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和脆性部位的过度表达可解释骨肉瘤患者有较高的肿瘤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38.
X线引导胆道镜治疗胆道狭窄及难取性残留结石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应用数字化X线机引导胆道镜经T管隧道超选择胆道造影方法及对难取性残留结石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术后保留T管隧道的条件下,通过引入数字化x线机在电视透视下精确引导胆道镜、导丝、导管、取石网篮等对疑难性胆道改变进行超选择性造影,并对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及胆道狭窄进行治疗的45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9例Ⅱ~Ⅲ级胆管炎性粘连性狭窄进行了治疗;6例胆总管多发结石短时内顺利取出;25例Ⅱ级、Ⅲ级、Ⅳ级胆管多发难取性结石取出;3例Ⅲ级胆管单发结石因胆道狭窄未能取出;2例Ⅱ级、Ⅲ级胆管多发结石因T管隧道出血结石未能取出.结论 ①该技术对疑难性胆道改变有明确诊断价值;②对肝内胆管炎性粘连、狭窄等复杂性胆道改变进行清洗、气囊扩张或支架等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③该技术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操作时间,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辄大-α(TGF-α)及其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激素(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鼻息肉组织中TGF-α、EGFR和PCNA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鼻息肉组织中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TGF-α,EGFR和PCNA高表达,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TGF-α及EGFR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复发率和术中平均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结论:TGF-α可能通过促进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的增殖而促进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N端截短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66)对骨肉瘤细胞Saos-2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Rb66cDNA片段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Rb,用脂质体LIPOFECTAMIMETM2000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b、空载体对照pcDNA3-1转染至SaOS-2细胞中.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转染后SaOS-2中Rb66mRNA及蛋白的表达;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及生长曲线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成功地将N端截短的Rb66cDNA导入骨肉瘤细胞SaOS-2中,并在mRNA及蛋白水平获得了表达.转染后的SaOS-2细胞胞浆展开,细胞核浆比例变小;Rb66导入后,SaOS-2细胞生长减慢,群体倍增时间延长,细胞周期呈现G1期阻滞.结论Rb66可通过阻止细胞G,→S期进展而抑制骨肉瘤细胞SaOS-2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