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人的外周血中专职产生α/β干扰素的免疫活性细胞,即“干扰素产生细胞(IPCs)。IPCs在外周血中产生干扰素的量是其他产生干扰素细胞的200~1000倍。因此可以说IPCs是体内IFN的专职产生细胞。 IPCs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数量的多少和功能的强弱,决定着患者体内IFN的产量,并直接影响着HBV的清除和病程的转归。本文初步检测了干扰素产生细胞(IPCs)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变化特点,以期进一步明确HBV持续感染的患者中是否存在着IPCs数量和功能的缺失及其对慢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了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01年7月~8月住院的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12~49岁。对照组14例为健康供血员。新鲜分离的抗凝外周全血3ml,用PBS等倍稀释,混合均匀后轻轻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面上,血液与淋巴细胞分离液的体积比为2:3,2 500rpm离心25min,轻轻吸界面细胞到一干净离心管中,加PBS(含2%胎牛血清和0.5mMEDTA)悬浮细胞,以1500rpm、1 000rpm离心洗涤细胞2次,洗尽血小板。1×10~6PBMC用荧光标记鼠抗人CD_4-FITC,CD3,CD14,CD16,CD20和CD11c—PE单抗染色25min,1%的多聚甲醛固定,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按照国外Liu YJ(Blood2001,98(4):906-912)所采用的方法,在前向角和侧向角散点图中找出所有可见的PBMC,先设门R1,记数10~5个PBMC。再以PE标记的CD3,CD14,CD16,CD20,CD11c为横轴,以FITC标记的CD4为纵轴作散点图,设门2,门2内的细胞即我们所要检测的IPCs。记数门2内所有的细胞所占10~5个PBMC的百分数,然后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IPCs数量的变化。结果 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IPCs的百分数为0.093±0.078,较正常人(0.326±0.092)明显降低,两者相差3.5倍,有显著差异(P<0.001)。同时发现在HBV DNA(+)的患者中其IPCs的百分数为0.081±0.054,明显高于HBV DNA(-)患者(0.040±0.031),差异显著(P<0.01)。IPCs数量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本文通过检测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4例正常人外周血IPCs的数量发现,在慢性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着明显的IPCs数量的降低,平均只占其外周血PBMC的0.093%,而明显低于正常人的0.326%(P<0.001)。因此,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慢性肝炎患者体内HBV病毒总是在潜伏或增殖,导致病情迁延反复以及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患者体内IFN的量低于正常人等现象,这些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其体内IPCs数量的下降所致。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虽然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着IPCs数量的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但并不是机体处于无反应状态。因为在有HBV复制的病例中,其IPCs为0.081±0.054,与无HBV复制的病例组相比(0.040±0.031),P<0.05。由此可见在病毒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自身的细胞免疫应答也是增强的,但可能由于数量上的不足而不足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因而HBV DNA呈阳性。本研究只是初步检测了慢性肝炎患者IPCs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有关IPCs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待阐明的问题,例如IPCs数量和T细胞亚群变化之间的关系;IPCs水平的高低与患者HBV病毒载量动态变化以及IPCs与慢性肝炎病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2.
1995年Simons和Yoshiba分别报道,在非A-E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测出一种与肝炎有关的新的病毒RNA序列,即GBV-C RNA。并经基因克隆和DNA测序确定了其核酸及蛋白质一级结构。该病毒与Simons等在实验感染肝炎病人血清的狨猴(tamarin)血液中分离出的二种新病毒GBV-A和GBV-B不同,但有  相似文献   
43.
92例性乱者血清庚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何卫平程云王业东张建宗朱传琳姚家佩在急慢性输血后肝炎、散发性肝炎及暴发型肝炎中均存在着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感染,为观察性行为在HGV传播中的作用,对92例女性性乱者进行了血清抗-HGV、HGVRNA的检测。921...  相似文献   
44.
45.
慢性肝炎临床生化指标与病理分级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功能指数(AAPea指数)在慢性肝炎分度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800例慢性肝炎肝穿病例临床生化指标通过判别分析筛选,测定血清A/G、AST、PA、EP与ALB与病理分级相关性,根据这些指标量化打分,计算肝功能指数(AAPea指数),并进一步研究其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关系,通过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SOCC)确定cut-off值。结果:AAPea指数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0.545(P<0.0001),与病理分度相关系数为0.529(P<0.0001)。轻、重度cut-off值分别为小于12分、大于24分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0.818、0.789和0.382、0.394,中度在12-24分间敏感性、特异性为0.504、0.543,本临床与病理符合率比单项指标判定为高。结论:肝功能指数(AAPea指数)评估慢性肝炎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有意义,但对重度评估效果较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白文林,薛建亚,朱传琳,姚家珮,许健,李跃旗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ZR)自1985年被Rubin等发现以来,已迅速应用于临床。本组观察测定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83份血清标本中...  相似文献   
47.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它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对于HBsAg阴转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否需要继续治疗,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现将我科2002年-2003年收治的4例HBsAg阴转的慢性乙型肝炎附病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探索慢性乙型肝炎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含14000条人体cDNA的微阵列芯片和来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标记cDNA,分析了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基因表达谱。通过应用GenePix 4000B扫描仪和ImaGene3.0分析软件比较cy5标记的慢性乙型肝炎来源cDNA与Cy3标记的健康人来源cDNA的杂交结果,获得个体基因的相对表达比值。结果 在分析的14000条基因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有92条,占0.66%。其中51条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41条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为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和代谢,凋亡及炎症相关类基因。结论 在乙型肝炎病毒致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基因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阐明慢性乙型肝炎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9.
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北京雏鸭为体内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了肝细胞刺激物质(HSS)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作用。1日龄北京鸭实验感染DHBV,7天后血清DHBVDNA阳性,给予药物治疗10天,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用药前后血清DHBVDNA,分析药物对血清DHBVDNA是否有抑制作用,结果显示:HSS大、小两个剂量组(分别为50mg/kg/d和200mg/kg/d)均对DHBVDNA有抑制作用,大剂量组出现DHBVDNA抑制作用时间早于小剂量组,用药5天、10天及停药3天血清DHBVDNA中位抑制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两个剂量组均无停药反跳;生理盐水组用药前后DHBVDNA的A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后3天肝组织病理光镜及电镜均显示HSS组病变较生理盐水组轻。结论:肝细胞刺激物质有一定的保肝和抑制DHBVDNA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的变化及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用重组人HBcAg作为刺激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25例CHB轻、中度患者外周血抗病毒治疗前后分泌IFNγ的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的频率。用即时定量荧光PCR仪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CHB轻、中度患者治疗前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值为(47.30±25.50)SFCs/1×106PBMC,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显著降低(23.10±18.45SFCs/1×106PBMC,P<0.05)。动态观察的8例CHB轻、中度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高于治疗后;6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降低,2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没有下降,血清HBVDNA水平下降的患者(除1例外)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高于血清HBVDNA水平没有下降的患者。结论炎症期CHB轻、中度患者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反应高于炎症缓解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