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一种新发现的血管生成相关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球中的表达特征,并对其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肾活检组织肾小球微分离技术结合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24例2型DN患者肾小球中ANGPTL2 mRNA表达情况,以8例移植供肾活检组织作正常对照:并将其表达水平与DN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DN患者肾小球ANGPTL2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vs38%,χ^2=15.9,P〈0.01)。在表达明显上调(〉2倍)的患者中,肾小球做血管瘤、内皮细胞炎性浸润与泡沫化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其他患者(22%vs66%;11%vs3%;11%vs53%;P〈0.05)。结论:ANGPTL2是一种血管生成相关的内皮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参与DN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该因子在糖尿病肾小球中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内皮损伤与血管重构过程中的一种应激性反应,具有维持内皮细胞功能与毛细血管正常结构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82.
雷公藤甲素对Heymann肾炎模型足细胞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目的利用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 PHN)研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对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其对足细胞病变的影响. 方法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PHN组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雷公藤甲素(200 μg/kg·d)灌胃治疗,分别在观察7天、14天、21天和28天时宰杀大鼠,留取血清和尿标本,观察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肝酶、肌酐和外周血白细胞等指标的变化;留取肾组织标本,行光镜、免疫病理、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并对肾组织IgG、C5b-9沉积以及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进行观察. 结果(1)尿蛋白雷公藤甲素治疗7天即可显著降低PHN大鼠的蛋白尿,至14天、21天和28天时,治疗组大鼠的尿蛋白进一步降低,与Heymann肾炎大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尿蛋白显著降低的同时,血浆白蛋白显著增加.(2)肾小球上皮侧免疫沉积物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雷公藤甲素治疗组上皮侧免疫复合物、钉突以及基膜反应性增殖均较Heymann肾炎组似有所改善,治疗后上皮侧电子致密物减少,基膜反应减轻,但在尿蛋白明显减少的同时,上皮侧电子致密物始终存在.(3)肾小球IgG和C5b-9的沉积经雷公藤甲素治疗后肾小球IgG和C5b-9的沉积与Heymann肾炎大鼠相比,荧光强度有所减少,尤其在治疗后的第7天,减少较为明显.(4)足细胞病变经雷公藤甲素治疗7天、14天、21天和28天后,均可见足细胞的足突损伤比对照组明显减轻,足突融合显著改善,足突宽度显著降低,观察至第28天时,治疗组可见大部分足细胞的足突形态基本恢复正常.(5)足细胞裂孔膜蛋白的变化经雷公藤甲素治疗7天后,足细胞表面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比Heymann肾炎大鼠有明显增加,分布上的异常开始得到纠正,至第21天基本恢复成连续的线样分布.免疫电镜的结果再次显示了治疗后Nephrin的上述修复过程. 结论雷公藤甲素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有效地减少蛋白尿,减轻肾组织免疫损伤,促进足细胞病变和裂孔膜蛋白结构的修复.雷公藤甲素疗效机制除了其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外,还与它能显著地改善和修复足细胞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83.
病例摘要 病史患者男性,45岁,因视物不清、水肿发现高血压及尿检异常6年于2007-08-28入院。  相似文献   
84.
血清胱抑素C——评价肾功能的新指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临床评价肾脏疾病进展和严重程度时往往以肾功能为参考,肾功能一般以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反映.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测定血肌酐(SCr)水平反映GFR以评价肾功能.但体内SCr水平及测定方法受诸多因素影响,SCr并不能准确反映肾功能[1],这就需要新的肾功能标志物来准确评价,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是近年来发现的GFR新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5.
循环内皮细胞在狼疮性肾炎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循环血内皮细胞(CECs),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中的作用。方法:6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LN患者,其中30例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不伴血管病变患者。正常对照为3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计数CECs的数量,同时进行血清肌酐、尿蛋白和尿红细胞等临床项目检查。结果:不伴血管病变组LN患者CECs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血管病变组患者CECs数目显著高于不伴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伴血管病变组患者CECs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513,P〈0.01)。在伴血管病变LN患者中,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患者CECs数量明显高于不伴有TMA患者(P〈0.01)。结论:CECs检测不仅能反映LN患者血管病变的存在,而且还能作为判断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6.
POEMS综合征相关肾损害——肾小球弥漫系膜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9岁中年男性,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异常,脾大,少量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肾活检形态学为弥漫系膜溶解,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考虑POEMS综合征相关肾损害。  相似文献   
87.
老年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证实为肾小球膜性肾病、肾间质淀粉样变性;皮肤脂肪组织淀粉样变性.最终诊断膜性肾病合并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相似文献   
88.
152例V型狼疮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V型狼疮肾炎(LN)两种病理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152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V型LN,根据是否伴有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分为Va(61例),Vb(91例)两种亚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与同期的488例Ⅳ型LN作比较。结果 Vb型高血压,贫血,肾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及低补体血症,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Va型,与Ⅳ型接近。肾活检病理Vb型肾小球节段襻坏死,微血栓比例高于Va型,免疫复合物沉积强于Va 型。在行重复肾活检的11例Va型,13例Vb型中分别有2例(18.2%)和8例(61.5%)转为Ⅳ型LN(P<0.05)。随访1年以上的47例Va型,66例Vb型中分别有3例(6.4%)和10例(15.2%)出现血肌酐倍培。结论 Va型患者不仅肾组织损害轻,而且肾外表现较少。与之相比,Vb型临床特征更接近于Ⅳ型,部分患者可以转化为Ⅳ型,预后比Va型差。  相似文献   
89.
狼疮新月体肾炎3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狼疮新月体肾炎 (CLN)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对 38例CLN的临床、血清学和病理改变进行分析归纳。并将肾功能异常和肾功能正常的CL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CLN患者均为女性。6 3 2 %临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症 ;5 2 %表现为慢性肾功能减退 ;31 6 %患者肾功能正常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炎综合征。肾外表现主要为贫血、关节病变、皮疹和浆膜腔炎。病理上除新月体形成较多外 ,还有明显增殖性病变 (每个肾小球内细胞数 >15 0个者 ,81 6 % )、毛细血管袢坏死 (6 5 7% )、间质血管炎 (6 0 5 % )、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 (92 1% )等明显活动性病变 ,平均活动指数高达 7 74± 2 6 8。结论 多数CLN患者临床表现较重为急进性肾炎综合症 ,但约有 1/ 3患者临床表现相对较轻 ,肾功能正常。两组CLN患者临床及血清学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活动性 ,但肾功能正常患者病理上活动性病变更明显。从重复肾活检病例看 ,约半数CLN患者由其它类型转型所致。  相似文献   
90.
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的足细胞损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肥胖相关性肾病(ORG)患者,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足细胞特定标志物WT1荧光染色准确计数肾小球内足细胞的数目,通过Weibel-Gomez方法计算肾小球内足细胞的绝对数目和相对密度。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足细胞绝对数目正常的ORG患者26例及足细胞数目减少的ORG患者20例。检测、记录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等相关指标。结果:ORG患者的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足细胞相对密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足细胞数目处于正常范围的ORG患者,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4·69±0·99)vs(2·94±1·00)×106μm3,P<0·001],足细胞相对密度显著下降[(125±23)vs(203±39)/106μm3,P<0·001];同时,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增加[(134·66±24·57)vs(103·29±15·13)ml/min·1·73m2,P<0·05],左肾长径明显增大[(114·77±7·47)vs(102·8±7·14)mm,P<0·01];而与足细胞数目减少的ORG患者相比,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比例相对较低(57·7%vs75·0%,P=0·182),尿蛋白、血清肌酐水平也较低。此外,足细胞绝对数目明显减少的ORG患者,高血压的比例(P=0·026),空腹血糖(P=0·007)及胰岛素抵抗程度(P=0·044)均明显增加,体重指数、脂质代谢等指标间并无明显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升高是足细胞绝对数目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足细胞绝对数目的减少的ORG患者中,足细胞绝对数目的进一步减少与平均动脉压(r=-0·639,P=0·002)及胆固醇水平(r=-0·544,P=0·013)相关。结论:ORG患者存在足细胞损伤,并表现出足细胞相对密度下降和绝对数目减少两种类型。肾小球体积增加导致足细胞相对密度下降,细胞间机械牵张力增加,是ORG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因素之一。这种改变经积极治疗有一定的可逆性。糖、脂代谢异常进一步加重足细胞损伤,导致足细胞绝对数目减少,ORG患者出现足细胞绝对数目减少者,其肾脏损伤明显,更趋向形成FSGS,提示损伤向不可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