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0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54篇 |
内科学 | 26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91篇 |
综合类 | 110篇 |
预防医学 | 45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6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65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INTRODUCTI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beendevelopedoverfivemillenniaandisstillbeingwide lypracticedinmanyAsiancountriesasasourceofhealthcare .Chinesedrugsarewidelyusedintheorientandhavefoundincreasedpopularityinthewestasanalternativesourceofhealthc… 相似文献
72.
一、引言《本草品汇精要》系明孝宗勅命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篡修的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书成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计正文四十二卷,目录一卷,共36册,药图系丹青写绘。由于成书两月余后孝宗帝崩,稿存内府未获刊行,世称“弘治原本”。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于秘库中发现此书,遂命武英殿监造赫世享等摹造弘治原本再行绘录了一部,称“康熙重绘本”。又命太医院吏目王道纯等人校其文字、注释错舛之处,录为“校正本”一部,并仿弘治原本体例增《本草纲目》等书的内容作成《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十卷,均未刊行。因而明清两朝官私书目及其后各家补正俱未著录。其在历史上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迄民国 相似文献
7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其病程长且难以治愈,发病率逐年上升。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免疫促进细胞之一,而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免疫抑制细胞,Th17和Treg细胞共同维持着机体免疫微环境的平衡。在UC进展期间,引起炎症的Th17群体通常增加,而抑制Th17活性的Treg减少。其中,Th17介导免疫应答反应,Treg介导免疫抑制,两者协调平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和免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UC的西医治疗虽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副作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方便的剂量调节,以及部分价格过高限制了他们的临床应用。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在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以Th17/Treg平衡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中医药干预UC中Th17/Treg平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和实验证据明确表明干预Th17/Treg是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主要对前人关于中药单体、组分或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对UC中Th17/Treg平衡的干预作用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有利于人们更为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医药干预UC中Th17/Treg平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设计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75.
中日产川芎的matK、ITS基因序列及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中国产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及日本产川芎Cnidium officinale Makino的核基因组ITS和叶绿体基因组matK序列,为探讨中日产川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川芎和日本川芎的ITS基因和matK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变异分析。结果川芎和日本川芎的matK序列长度均为1268 bp,编码422个氨基酸。ITS1-5.8S-ITS2序列长度均为699 bp,其中18S rRNA基因3′端序列54 bp,ITS1序列215 bp,5.8S rRNA基因序列162 bp,ITS2序列222 bp,26S rRNA基因5′端序列46 bp。根据排序比较,川芎原植物与其商品药材间的matK基因和ITS基因序列完全相同,而川芎与日本川芎间matK基因则仅有1个变异位点,即在上游959 nt处1个转换替代(T→C),反映在氨基酸序列则发生一个非同义取代V(GTG)→A(GCG);ITS基因也仅有1个变异位点,即在ITS1上游54 nt处1个转换替代(T→C)。结论通过进化速率较快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基本可以认为中日所产川芎基原一致,日本川芎学名似应改为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相似文献
76.
广藿香与土藿香的DNA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市场上藿香类商品药材有两种 ,一种为唇形科刺蕊草属 (Pogostemon)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cablin (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产广东、海南 ,习称“广藿香”,均为栽培品 ,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 ,是中成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原料。据我们分析广州市郊黄村产“石牌广藿香”药材茎枝挥发油成分 ,其中 71 %为广藿香酮(pogostone) [1 ] ;另一种来源于同科另一属 ,即藿香属(Agastache)植物藿香Agastacherugosa (Fisch.etMey.)O .K… 相似文献
77.
78.
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述了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药物本身毒性、同物异名药材的混淆、炮制不当、用药剂量不当、用药途径不同、配伍不当和病人个体差异等,并就提取、纯化技术等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现代中药制剂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前者可能会改变复方的化学成分组成、活性成分用量或药物剂量、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引入工艺杂质及辅料,对产品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归纳应对上述影响的相关对策,呼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复方中应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研究,加强中药物质基础成分的研究,深入开展中药毒理学研究,加强制剂工艺与临床应用的关联研究与分析,加强建立药用辅料质量控制体系与提高辅料安全性,提高企业在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参与程度,为中药制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来药物来到中国,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外来药物的输入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尤其是外来香药,填补了中国本土芳香走窜类中药的空白,宋局方中应用广泛。该文通过整理唐宋时期外来药物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从唐宋时期外来药物的品种和数量、使用状况及本土化趋势等角度进行总结。外来药物自唐至宋逐步被给予了中药化的功效阐释,唐时昂贵的乳香等香药在宋代逐渐平民化,宋代的外来药物引种栽培亦略有发展,外来药物与传统中药的界限逐渐模糊,外来药物开始中药化。外来药物的输入在唐宋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0.
1 概述《本草品汇精要》以宋《证类》为基础,对北宋至金元、明中叶约三百余年间药物的发展与变迁及对旧本草药物品种的增补与改移作了一次较系统的总结.虽然该书大部分品种承《政和本草》,对此后的本草如《绍兴本草》、《饮膳正要》以及金元医方本草中的品种亦注意收集,汇其品种,述其精要.因此,考察该书的药用品种,对研究当时用药的基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今天澄清药用品种的混乱历史亦提供了线索。全书植物类药物(包括草、木、果、菜、米谷诸部)粗略统计约1150种,今国内现存部分残卷中植物类药物除去重复者计400余种,药图600余幅,其中新 相似文献